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探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前言 | 第8-13页 |
| 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3.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4.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5. 主要工作量 | 第11-12页 |
| 6. 获得的简要认识 | 第12-13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9页 |
| ·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4-18页 |
| ·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 3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9-37页 |
| ·地层划分的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 第20-26页 |
| ·区域性标志层 | 第21-23页 |
| ·辅助性地层划分标志 | 第23-26页 |
| ·层序级别及划分 | 第26-30页 |
| ·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6-28页 |
| ·层序的划分 | 第28-29页 |
| ·层序及古地理演化 | 第29-30页 |
| ·地层对比及地层特征 | 第30-37页 |
| ·地层对比 | 第30-32页 |
| ·研究区的地层特征 | 第32-37页 |
| 4 沉积体系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 第37-57页 |
| ·沉积体系研究的方法 | 第37页 |
|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37-40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38-39页 |
| ·沉积构造 | 第39-40页 |
| ·古生物标志 | 第40页 |
| ·岩电关系转换及测井相研究 | 第40-44页 |
| ·岩-电关系建立及转换 | 第40-41页 |
| ·测井相研究 | 第41-44页 |
|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 第44-57页 |
| ·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45-54页 |
| ·湖泊沉积体系 | 第54-57页 |
| 5 沉积相带和砂体展布 | 第57-82页 |
| ·物源分析 | 第57-63页 |
| ·古水流方向及物源分析 | 第57页 |
| ·轻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57-60页 |
| ·重矿物组合及物源分析 | 第60-61页 |
| ·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61-63页 |
| ·沉积格局及古地理演化 | 第63-65页 |
| ·湖岸线的确定 | 第63-65页 |
| ·陕北斜坡古地理演化 | 第65页 |
|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 第65-79页 |
| ·延长组沉积模式 | 第79-82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图版Ⅰ | 第86-87页 |
| 图版Ⅱ | 第87-88页 |
| 图版Ⅲ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