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六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比较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导论 | 第11-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页 |
2 技术进步测度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国外关于测度技术进步贡献相关理论综述 | 第13-17页 |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14页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14-15页 |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15页 |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第15-16页 |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第16-17页 |
·新经济的发展模式 | 第17页 |
·国内关于测度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3 现有技术进步测度方法 | 第20-37页 |
·索洛余值法 | 第20-23页 |
·技术进步的表示 | 第20-21页 |
·索洛余值法概述 | 第21页 |
·模型推导 | 第21-23页 |
·乔根森的指数法 | 第23-26页 |
·生产函数法 | 第26-29页 |
·C-D 生产函数 | 第26页 |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 第26-28页 |
·常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 第28-29页 |
·曼奎斯特指数 | 第29-35页 |
·DEA 方法在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中的应用 | 第29-32页 |
·曼奎斯特指数 | 第32-35页 |
·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 | 第35-37页 |
4 面板数据模型 | 第37-48页 |
·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类型 | 第38-42页 |
·混合估计模型 | 第38-39页 |
·固定效应模型 | 第39-41页 |
·随机效应模型 | 第41-42页 |
·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检验 | 第42-45页 |
·POOLED 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 | 第42-43页 |
·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 | 第43页 |
·对模型中个体和时间效应的检验 | 第43-45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45-48页 |
·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 第45-46页 |
·固定效应模型类型的选择 | 第46-48页 |
5 省际技术进步贡献率实证分析 | 第48-66页 |
·建立模型 | 第48-53页 |
·模型及变量的选择 | 第48-49页 |
·数据资料来源 | 第49-50页 |
·数据检验 | 第50-53页 |
·模型精确估计及检验 | 第53-57页 |
·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参数估计 | 第53-54页 |
·技术进步模型的计量检验 | 第54-57页 |
·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 | 第57-60页 |
·对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的分析 | 第60-66页 |
·劳动投入要素比较分析 | 第60页 |
·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比较分析 | 第60-64页 |
·山西技术进步贡献率趋势分析 | 第64-65页 |
·综合分析 | 第65-66页 |
6 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 第66-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附表一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 第75-81页 |
附表二 中部六省序列协整检验结果 | 第81-84页 |
附表三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 第84-87页 |
附表四 模型最终估计结果 | 第87-89页 |
附表五 原始数据 | 第89-95页 |
附表六 处理后的相关数据 | 第95-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