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 高羊茅的特性 | 第13-14页 |
·高羊茅的植物学特征 | 第13页 |
·高羊茅的生态学特征 | 第13页 |
·高羊茅的繁殖方式及育种特点 | 第13-14页 |
2 高羊茅育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外育种的历史和现状 | 第14页 |
·国内育种现状 | 第14-15页 |
3 高羊茅的组织培养 | 第15-23页 |
·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5-18页 |
·由胚性愈伤组织再生植株 | 第15-16页 |
·由胚性悬浮培养物再生植株 | 第16页 |
·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 第16-17页 |
·由高频再生组织再生植株 | 第17页 |
·由花药.幼穗培养再生单倍体植株 | 第17-18页 |
·影响再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 第18-19页 |
·外植体的影响 | 第18页 |
·不同基因型的影响 | 第18页 |
·外源激素的影响 | 第18-19页 |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 第19页 |
·高羊茅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胚性培养物的保存物 | 第19-21页 |
·继代保存 | 第20页 |
·低温保存 | 第20-21页 |
·再生植株白化现象严重 | 第21页 |
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1 高羊茅种子的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 | 第23-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25页 |
·诱导培养基 | 第23-24页 |
·继代培养基 | 第24页 |
·分化培养基 | 第24页 |
·生根培养基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材料消毒 | 第25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25页 |
·愈伤组织继代 | 第25页 |
·愈伤组织分化 | 第25-26页 |
·生根和移栽 | 第26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页 |
2 高羊茅“无性系”营养器官的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 | 第26-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诱导培养基 | 第27页 |
·继代培养基 | 第27页 |
·分化培养基 | 第27页 |
·生根培养基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材料消毒 | 第27-28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28页 |
·愈伤组织继代 | 第28页 |
·愈伤组织分化 | 第28页 |
·生根和移栽 | 第28-29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9页 |
3 胚性愈伤组织对潮霉素敏感性研究 | 第29-31页 |
·较高潮霉素浓度下的筛选 | 第29-30页 |
·材料 | 第29页 |
·培养基 | 第29-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较低潮霉素浓度下的筛选 | 第30-31页 |
·材料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52页 |
1 高羊茅种子的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 | 第31-39页 |
·不同2,4-D 浓度对愈伤诱导培养中出愈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诱导愈伤组织的不同2,4-D 浓度对继代培养中胚性愈伤组织出愈率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2,4-D 和6-BA 组合对绿色芽点的诱导率和绿苗再生率的影响 | 第32-37页 |
·生根培养 | 第37-39页 |
2 幼穗的组织培养和再生体系 | 第39-49页 |
·不同2,4-D 浓度对于幼穗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2,4-D 浓度对继代培养中胚性愈伤组织出愈率和绿芽点诱导率的影响 | 第40页 |
·不同2,4-D 继代后对绿苗和白苗分化率的影响 | 第40-49页 |
3 胚性愈伤组织的潮霉素敏感性试验 | 第49-52页 |
·潮霉素高浓度下胚性愈伤组织选择压力 | 第49-50页 |
·潮霉素低浓度下胚性愈伤组织选择压力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2-57页 |
1 外植体 | 第52页 |
2 诱导培养基 | 第52-54页 |
3 继代培养基 | 第54-55页 |
4 分化培养基 | 第55页 |
5 潮霉素选择压力的筛选 | 第55-56页 |
6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