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中国电影批评中的话语权威与身份建构(1937-1949)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引言第14-24页
 一、中国电影批评的研究现状及深化空间第14-17页
 二、研究思路的具象构成第17-20页
 三、各章内容提要第20-24页
第一章 电影批评中的国族诠释话语及其畸变第24-63页
 第一节 国族诠释的问题域第25-28页
 第二节 电影批评中国族诠释的爱国立场第28-39页
  一、为“国防”而作第30-34页
  二、拓展电影放映范围:下乡、入伍、出国第34-37页
  三、国族本位的电影观第37-39页
 第三节 国族诠释下的畸变——《新影坛》与“事仇民族主义”姿态第39-53页
  一、亲日影评与“事仇民族主义”第40-47页
  二、批评立场的建构与失衡第47-53页
 第四节 国族诠释的背后——批评的思想资源与社会影响第53-63页
  一、影评中国族诠释的话语权威第53-57页
  二、影评者的爱国者身份第57-58页
  三、国族意识来源的多重向度第58-63页
第二章 电影批评中的“现实主义”话语权威第63-86页
 第一节 现实主义电影理想的多重维度第64-72页
  一、反映抗战现实与鼓动抗战第64-67页
  二、“民族电影”提法中的现实主义诉求第67-70页
  三、反映现实的电影创作主张与反公式化第70-72页
 第二节 现实主义电影理想的批判立场第72-77页
  一、反对专制与呼吁民主第72-74页
  二、从社会和阶级的角度切入批评第74-75页
  三、政治是非判断下的电影艺术创作评价第75-77页
 第三节 现实主义电影批评的思想资源与影响第77-86页
  一、现实主义影评立场的思想资源第77-82页
  二、现实主义电影批评的影响第82-86页
第三章 批评主体身份建构中的多重视野第86-114页
 第一节 外国电影“威胁论”第87-97页
  一、对电影商业利润乃至国家经济利益的蚕食第87-89页
  二“、辱华问题”的变与不变第89-91页
  三、“毒素”问题:社会教育与意识形态第91-97页
 第二节 两种评价:关于日本电影的优劣第97-104页
  一、抨击日本影片和日本电影政策第97-100页
  二、来自《新影坛》的肯定第100-104页
 第三节 国家民族视野下的批评方式第104-114页
  一、“敌我”思维第104-107页
  二、反法西斯维度第107-109页
  三、重视观众接受第109-114页
第四章 批评主体自我意识的凸显与反思第114-132页
 第一节 对电影批评地位及功能的认识第115-120页
  一、引导观众与鼓动观众第116-118页
  二、服务群众与服务人民第118-120页
 第二节 对批评者的要求:关于立场与修养第120-125页
  一、公正客观的批评立场第120-123页
  二、专门的理论修养第123-125页
 第三节 影评中的一个观点:缺乏“合格影评者”第125-132页
  一、质疑影评者群体素质的批评话语第125-126页
  二、“软硬之争”影响的延续第126-127页
  三、淡化“技术批评”的缘由第127-132页
第五章 由“地域与身份”建构的话语优势第132-160页
 第一节 指摘港沪:来自大后方与“伪满映”的评价第133-141页
  一、对香港、上海的猛烈抨击第133-136页
  二、后方批评者身份的“居高临下”第136-139页
  三、伪满映的凝视与敌意第139-141页
 第二节 来自港沪:辩解与自我建构第141-149页
  一、辩解与契合第142-145页
  二、关于古装片与民间故事片的评价问题第145-149页
 第三节 批评话语权威的建构与“批评暗流”第149-160页
  一、围绕《木兰从军》的评价第150-157页
  二、附逆影人与伪片问题第157-160页
结语第160-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第178-179页
致谢第179-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台湾电影的国族认同观之变迁
下一篇:游牧文化视野中的蒙古族服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