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中医理论研究 | 第10-14页 |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0页 |
2 中医治疗的方法 | 第10-12页 |
·辨证分型论治 | 第10-11页 |
·专病专方治疗 | 第11-12页 |
3 中药的基础实验研究 | 第12-13页 |
·单味中药的研究 | 第12页 |
·复方中药的研究 | 第12-13页 |
4 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西医理论研究 | 第14-20页 |
1 流行病学 | 第14页 |
2 发病机制 | 第14-15页 |
3 病理学表现 | 第15-16页 |
4 诊断 | 第16-18页 |
·诊断程序 | 第16页 |
·常用脂肪检测技术 | 第16-18页 |
5 治疗 | 第18-20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0-31页 |
1 研究设计 | 第20页 |
2 病例选择 | 第20-23页 |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20-21页 |
·诊断标准 | 第21-22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2页 |
·排除标准 | 第22-23页 |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 第23页 |
3 临床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治疗方案 | 第23-24页 |
·观察方法 | 第24-25页 |
·统计、处理方法 | 第25页 |
4 结果 | 第25-31页 |
·疗效分析 | 第25-26页 |
·症状体征消除率及统计学分析 | 第26-28页 |
·血脂变化及统计学分析 | 第28-29页 |
·肝脏影像学改变(肝/脾CT比值)及统计学处理情况 | 第29-30页 |
·安全性观察 | 第30-31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1-36页 |
1 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 第31-32页 |
2 组方分析 | 第32-35页 |
3 清热化湿法治疗作用及分析 | 第35页 |
4 不足及展望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附录 | 第37-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