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传统国有化的一般理论 | 第9-27页 |
一、传统国有化的界定 | 第9-11页 |
(一) 传统国有化的法律概念 | 第9-10页 |
(二) 传统国有化的特征 | 第10-11页 |
二、传统国有化的合理性基础 | 第11-14页 |
(一) 国家行为理论及其主要学说 | 第11-13页 |
(二) 国家主权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 | 第13-14页 |
三、传统国有化的合法性基础 | 第14-16页 |
(一) 国家责任理论及其批判 | 第14-15页 |
(二) 权力限制理论及其批判 | 第15-16页 |
四、传统国有化的法律要件 | 第16-27页 |
(一) 公共利益要件的理论渊源 | 第16-17页 |
(二) 国有化权力行使主体的理论发展与法律适用争议 | 第17-19页 |
(三) 非歧视要件 | 第19-20页 |
(四) 遵守国际条约和国家契约要件 | 第20页 |
(五) 国有化补偿的合理性认识分歧与理论发展 | 第20-27页 |
第二章 国有化法律要件在当代国际条约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27-36页 |
一、公共利益要件在当代国际条约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一) 公共利益要件在当代国际条约中的发展 | 第27-28页 |
(二) 公共利益的认定标准 | 第28-29页 |
二、正当的法律程序要件在当代国际条约中的不同认识 | 第29页 |
(一) 正当法律程序要件在当代国际条约中的发展 | 第29页 |
(二) 当代国际条约中法律的适用争议 | 第29页 |
三、非歧视要件在当代国际条约中的认可 | 第29-31页 |
(一) 非歧视要件在当代国际条约中的发展 | 第29-30页 |
(二) 判断国民待遇问题的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 第30页 |
(三) 判断最惠国待遇问题的个案分析原则 | 第30-31页 |
四、遵守国际条约和国家契约要件在当代国际条约中的体现 | 第31-33页 |
(一) 遵守国际条约要件的理论发展 | 第31-32页 |
(二) 遵守国家契约要件在国际社会中的认可度 | 第32-33页 |
五、"赫尔公式"在当代国际条约中的泛化趋势 | 第33-36页 |
(一) 国有化补偿在当代国际条约中的新发展 | 第33-34页 |
(二) 当代国际条约背景下国有化补偿的实践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间接征收给国有化带来的新发展与"新型国有化"问题 | 第36-51页 |
一、新型国有化——间接征收 | 第36-42页 |
(一) 间接征收及其在国际条约中的发展 | 第36-38页 |
(二) 间接征收对传统国有化带来的挑战 | 第38-40页 |
(三) 间接征收的无限扩大化与限制理论 | 第40-42页 |
二、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新型国有化"问题 | 第42-49页 |
(一)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新型国有化"的法律性质 | 第42-45页 |
(二)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新型国有化"呈现出的新特征 | 第45-47页 |
(三) "新型国有化"有关问题的评析 | 第47-49页 |
三、传统国有化、间接征收、"新型国有化"的本质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中国的国有化立场与对策 | 第51-58页 |
一、中国国有化的基本立场 | 第51-53页 |
(一) 我国国有化的一贯立场 | 第51页 |
(二) 我国在双边投资协定中的立场变化 | 第51-52页 |
(三) 我国国有化立场的自我矛盾 | 第52-53页 |
二、中国国有化的对策 | 第53-58页 |
(一) 坚持行使国有化的权力 | 第53页 |
(二) 在多边条约中采取灵活标准 | 第53页 |
(三) 关注国有化发展趋势的新判例 | 第53-55页 |
(四) 在间接征收问题上的对策 | 第55-56页 |
(五) 对"新型国有化"问题的思考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