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地下车站结构优化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类似工程概况 | 第12-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地下车站设计理论及施工方法概述 | 第21-33页 |
| ·地下车站的总体设计原则 | 第21-23页 |
| ·地铁车站的总体设计原则 | 第21-22页 |
| ·八达岭地下车站的总体设计原则 | 第22-23页 |
| ·影响地下结构围岩稳定的因素 | 第23-25页 |
| ·围岩地质条件 | 第23-25页 |
| ·工程因素 | 第25页 |
| ·地下车站结构形式及选取原则 | 第25-27页 |
| ·地下车站结构的主要形式 | 第26-27页 |
| ·地下车站结构方案的确定原则 | 第27页 |
| ·地下车站结构的设计方法 | 第27-30页 |
| ·地下车站结构的设计方法 | 第28页 |
| ·荷载—结构法 | 第28-29页 |
| ·地层—结构法 | 第29-30页 |
| ·地下车站的施工方法 | 第30-33页 |
| ·地下工程明挖法施工 | 第30-31页 |
| ·地下工程暗挖法施工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地下车站结构优化研究方案 | 第33-39页 |
| ·结构优化方法简介 | 第33-34页 |
| ·比选优化法 | 第33-34页 |
| ·数学规划法 | 第34页 |
| ·最优性准则法 | 第34页 |
| ·试验设计法 | 第34页 |
| ·本文的优化方法 | 第34-36页 |
| ·地下车站结构设计优化的的难点 | 第35页 |
| ·优化方法的确定 | 第35-36页 |
| ·八达岭地下车站优化比选的结构方案 | 第36-39页 |
| ·单拱方案 | 第36页 |
| ·三连拱两柱方案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地下车站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39-59页 |
| ·工程概况 | 第39-40页 |
| ·工程地质情况 | 第40-41页 |
| ·地层岩性 | 第40页 |
| ·现场勘探结果 | 第40-41页 |
| ·工程地质评价结论 | 第41页 |
| ·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 | 第41-46页 |
| ·有限元基本理论介绍 | 第42-43页 |
| ·MIDAS/GTS计算程序简介 | 第43-44页 |
| ·MIDAS/GTS特点 | 第44-45页 |
| ·MIDAS/GTS施工阶段分析功能 | 第45-46页 |
| ·MIDAS/GTS本构模型选择原则 | 第46页 |
| ·计算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6-59页 |
|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47-50页 |
| ·模型计算参数选定 | 第50-59页 |
| 第五章 八达岭地下车站结构设计的优化分析 | 第59-81页 |
| ·单拱结构方案 | 第59-68页 |
| ·单拱结构双侧壁导坑法计算模型 | 第59页 |
| ·单拱结构岩柱法计算模型 | 第59-61页 |
| ·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 ·结果总结 | 第67-68页 |
| ·三连拱结构方案 | 第68-78页 |
| ·三连拱结构双侧壁导坑法计算模型 | 第68页 |
| ·三连拱结构岩柱法计算模型 | 第68-70页 |
| ·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70-77页 |
| ·结果总结 | 第77-78页 |
| ·不同结构方案的横向比较 | 第78-81页 |
| 第六章 新的车站结构设计方案的探讨 | 第81-93页 |
| ·新的车站线路布置及结构方案 | 第81-82页 |
| ·新结构方案的模型建立 | 第82-84页 |
| ·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84-92页 |
| ·新结构形式评价 | 第92-9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 ·结论 | 第93页 |
| ·展望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作者简历 | 第99-10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