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引言第12-30页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6页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6-27页
 四、论文的结构框架第27-28页
 五、学术目标与创新第28-30页
第一章 人生存发展的制度基础第30-63页
 第一节 制度的起源第30-43页
  一、制度起源的人本学解释第30-36页
  二、制度起源的生存论解释第36-41页
  三、制度起源的发生学解释第41-43页
 第二节 制度的本质第43-52页
  一、制度的内在规定性第43-45页
  二、制度是人的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产物第45-49页
  三、制度是人的社会关系固定化和规范化第49-52页
 第三节 实践是人与制度关系的现实基础第52-63页
  一、实践是人与制度产生的根源第52-56页
  二、实践是人与制度本质的确证第56-59页
  三、人与制度的本质异化与回归第59-63页
第二章 人的本性诉求与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第63-98页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第63-73页
  一、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动力的分析第63-66页
  二、生产力是制度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第66-70页
  三、社会基本矛盾是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第70-73页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人性基础第73-88页
  一、人的生存发展本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第73-81页
  二、生存的有限性与理想追求的无限性矛盾是制度变迁的深层动力第81-88页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主体力量第88-98页
  一、人民群众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力量第89-92页
  二、社会精英是制度变迁的促进力量第92-94页
  三、政党是实现制度变迁的领导力量第94-98页
第三章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第98-128页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演化路径第98-106页
  一、诺思对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分析第98-101页
  二、马克思的制度变迁路径演化理论第101-104页
  三、制度变迁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第104-106页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一般方式第106-114页
  一、革命与改革是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第106-110页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第110-113页
  三、创设式制度变迁与移植式制度变迁第113-114页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第114-123页
  一、制度变迁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过程第115-117页
  二、文化传统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和制约第117-121页
  三、社会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121-123页
 第四节 制度变迁的两个特点第123-128页
  一、制度变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第124-126页
  二、制度变迁的时代性与开放性第126-128页
第四章 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第128-146页
 第一节 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第128-135页
  一、制度创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第129-133页
  二、制度创新是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第133-135页
 第二节 制度创新的动力源泉第135-138页
  一、人与制度的矛盾推动制度创新第135-136页
  二、制度与发展的矛盾推动制度创新第136-138页
 第三节 制度创新与思想解放第138-146页
  一、解放思想是制度创新的前提第138-139页
  二、制度创新中不同主体的作用第139-141页
  三、制度创新与思维方法创新第141-146页
第五章 制度建构的价值原则第146-188页
 第一节 发展原则第146-162页
  一、人的发展与经济体制的安排第146-152页
  二、政府与市场的调控方式对人发展的影响第152-157页
  三、效率、公平原则与制度建构第157-162页
 第二节 公正原则第162-169页
  一、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第162-165页
  二、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公正观第165-167页
  三、公平正义原则与制度建构第167-169页
 第三节 自由原则第169-179页
  一、自由价值观的历史演变第170-173页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第173-176页
  三、制度与自由和秩序的平衡第176-179页
 第四节 和谐原则第179-188页
  一、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理想追求第179-181页
  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第181-183页
  三、发展民主、改善民生与社会和谐第183-188页
第六章 制度的价值评价尺度第188-210页
 第一节 制度评价的主体第188-190页
 第二节 制度评价的尺度第190-202页
  一、生产力发展程度与人的生存状况:客观尺度与主观尺度的统一第190-194页
  二、制度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程度:历史尺度与现实尺度的统一第194-199页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制度评价的环境——生态评价尺度第199-202页
 第三节 制度评价的最高标准和尺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202-210页
  一、人的发展与制度变迁第203-205页
  二、个性发展与人格转型第205-207页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207-210页
结束语第210-212页
参考文献第212-222页
后记第222-223页

论文共2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
下一篇: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中的“他人经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