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5页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3页 |
·研究区域与采样点 | 第15页 |
·实验内容 | 第15-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19页 |
·甲烷排放通量、植物传输能力、植物释放甲烷部位、植物传输对甲烷排放贡献率估算方法 | 第19-23页 |
第二章 互花米草植物体传输甲烷特征 | 第23-39页 |
·互花米草不同生长阶段植物传输甲烷特征 | 第23-29页 |
·互花米草新鲜植株与立枯传输甲烷比较 | 第29-33页 |
·涨潮前与落潮后互花米草传输甲烷特征比较 | 第33-3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36-39页 |
第三章 互花米草髓腔内气体甲烷浓度特征 | 第39-43页 |
·不同月份互花米草髓腔甲烷浓度时间动态 | 第39-40页 |
·互花米草地上第一节间髓腔甲烷浓度日进程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不同生长阶段短叶茳芏传输甲烷特征 | 第43-49页 |
·短叶茳芏湿地不同生长阶段甲烷排放通量 | 第43页 |
·不同生长阶段短叶茳芏植物地上部分剪切后(封住切口)湿地甲烷排放通量 | 第43-44页 |
·短叶茳芏斑块内裸地甲烷排放通量 | 第44页 |
·不同生长阶段短叶茳芏传输甲烷动态 | 第44-46页 |
·短叶茳芏植株高度变化与影响短叶茳芏湿地甲烷植物传输、排放的环境因子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短叶茳芏传输甲烷日变化 | 第49-63页 |
·短叶茳芏湿地甲烷排放日进程 | 第49-50页 |
·植株地上部分剪切(封住切口)后湿地甲烷排放通量 | 第50-52页 |
·植物传输甲烷日变化 | 第52-56页 |
·夏冬两季环境因子对比及分析 | 第56-58页 |
·讨论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3页 |
第六章 短叶茳芏植株不同剪切高度对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 | 第63-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通气组织研究 | 第69-75页 |
·根部通气组织 | 第69-71页 |
·茎部通气组织 | 第71-73页 |
·叶部通气组织 | 第73-75页 |
第八章 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湿地植物传输甲烷与甲烷排放特征对比 | 第75-79页 |
·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通气组织及甲烷释放部位 | 第75页 |
·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单株传输甲烷能力 | 第75-76页 |
·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种群传输甲烷能力 | 第76页 |
·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传输甲烷对湿地甲烷排放的贡献率 | 第76-77页 |
·短叶茳芏与互花米草湿地甲烷排放通量 | 第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