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概述 | 第11-20页 |
(一) 品格 | 第11-15页 |
1. 品格的涵义 | 第11-13页 |
2. 品格的特征 | 第13-15页 |
(二) 品格证据 | 第15-17页 |
1. 品格证据的涵义 | 第15页 |
2. 品格证据的表现形式 | 第15-16页 |
3. 品格证据的特征 | 第16-17页 |
(三) 证据能力 | 第17-20页 |
二、采纳品格证据的利弊分析 | 第20-23页 |
(一) 采纳品格证据的价值 | 第20-21页 |
1. 正确认识犯罪行为 | 第20页 |
2. 客观、公正对待被告人 | 第20-21页 |
3. 准确判断证人证言的可信性 | 第21页 |
(二) 采纳品格证据的弊端 | 第21-23页 |
1. 易被赋予过高的证明价值 | 第21-22页 |
2. 易混淆案件争点,降低诉讼效率 | 第22页 |
3. 可能侵犯隐私权,妨碍诉讼进程 | 第22-23页 |
三、品格证据证据能力的域外法考察 | 第23-34页 |
(一) 品格证据证据能力的立法考察 | 第24-31页 |
1. 被告人品格证据的证据能力考察 | 第25-27页 |
2. 被害人品格证据的证据能力考察 | 第27-29页 |
3. 证人品格证据的证据能力考察 | 第29-31页 |
(二) 两大法系立法差异的背景分析 | 第31-34页 |
1. 审判主体的不同 | 第31-32页 |
2. 证据制度的不同 | 第32-33页 |
3. 证人作证方式的不同 | 第33-34页 |
四、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品格证据证据能力规则 | 第34-45页 |
(一) 我国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品格证据的证据能力认定的现状 | 第34-38页 |
1. 我国刑事立法中类似品格证据的相关规定 | 第34-36页 |
2. 我国司法机关对品格证据的态度 | 第36-38页 |
(二) 产生以上现状的背景分析 | 第38-40页 |
1. 证据能力理论研究的滞后 | 第38-39页 |
2. 传统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局限 | 第39页 |
3. 证人出庭率低的困扰 | 第39-40页 |
(三) 我国刑事诉讼中品格证据证据能力规则的构建 | 第40-45页 |
1. 品格证据证据能力的立法完善 | 第40-44页 |
2. 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