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符号说明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2-17页 | 
| 1. 试验对象 | 第12-13页 | 
| ·正常对照组 | 第12页 | 
| ·SOAG组 | 第12页 | 
| ·POAG组 | 第12-13页 | 
| 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3页 | 
| 3. 试验方法 | 第13-17页 | 
| ·HRT-Ⅱ检测正常组、SOAG组、POAG组的视盘参数 | 第13-14页 | 
| ·Stratus OCT检测正常组、SOAG组、POAG组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 第14-15页 | 
| ·Humphrey视野检测正常组、SOAG组、POAG组的平均变异和模式标准差 | 第15页 | 
| ·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检测正常组、SOAG组、POAG组的明视负波振幅 | 第15-16页 | 
| ·选择POAG组视神经结构和功能检测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 第16页 | 
| ·计算青光眼视神经结构和功能检测参数对POAG的诊断价值 | 第16页 | 
|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 结果 | 第17-23页 | 
| 1. HRT-Ⅱ检测正常组、SOAG组、POAG组视盘参数的比较 | 第17页 | 
| 2. Stratus OCT检测正常组、SOAG组、POAG组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比较 | 第17页 | 
| 3. Humphrey视野检测正常组、SOAG组、POAG组的MD和PSD的比较 | 第17页 | 
| 4. 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检测正常组、SOAG组、POAG组的明视负波振幅的比较 | 第17-18页 | 
| ·蓝-红刺激和白-白刺激下PhNR振幅的比较 | 第18页 | 
| ·三组研究对象PhNR的振幅比较 | 第18页 | 
| 5. POAG组视神经结构和功能检测参数的相关性 | 第18-21页 | 
| ·HRT-Ⅱ视盘参数与视野MD和PSD的相关性 | 第18-19页 | 
| ·HRT-Ⅱ视盘参数与W-W PhNR振幅、B-R PhNR振幅的相关性 | 第19页 | 
| ·Stratus OC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MD和PSD的相关性 | 第19-20页 | 
| ·Stratus OC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W-W PhNR振幅、B-R PhNR振幅的相关性 | 第20页 | 
| ·视野MD、PSD与W-W PhNR振幅、B-R PhNR振幅的相关性 | 第20-21页 | 
| 6. 视神经结构和功能检测参数对POAG的诊断价值 | 第21-23页 | 
|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第21页 | 
| ·HRT-Ⅱ视盘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敏感性(设定特异性) | 第21-22页 | 
| ·Stratus 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敏感性(设定特异性) | 第22-23页 | 
| ·Humphrey视野和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检测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敏感性(设定特异性) | 第23页 | 
| 讨论 | 第23-34页 | 
| 1. 视野检查 | 第23-25页 | 
| 2. 青光眼视神经的检测 | 第25-34页 | 
| ·HRT-Ⅱ检测视神经损害 | 第25-28页 | 
| ·Stratus OCT检测视神经损害 | 第28-30页 | 
| ·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检测视神经损害 | 第30-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附图 | 第35-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文献综述 | 第45-5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