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16页 |
第一章 金代修史制度的发展 | 第16-20页 |
一、金太祖、太宗时期 | 第17-18页 |
二、金熙宗、海陵王时期 | 第18-19页 |
三、金世宗、章宗时期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金代的修史机构 | 第20-26页 |
一、国史院 | 第20-22页 |
二、记注院 | 第22-23页 |
三、著作局 | 第23页 |
四、译经所和弘文院 | 第23-26页 |
第三章 金代的史官 | 第26-42页 |
一、史官的种类及职责 | 第26-37页 |
(一) 国史院的史官 | 第26-33页 |
(二) 记注院的史官 | 第33-36页 |
(三) 著作郎和著作佐郎 | 第36-37页 |
二、代表性的史官 | 第37-42页 |
(一) 女真族的史官 | 第38页 |
(二) 契丹族的史官 | 第38-39页 |
(三) 汉族的史官 | 第39-42页 |
第四章 金代的官修史书 | 第42-54页 |
一、当代史 | 第42-52页 |
(一) 实录 | 第42-48页 |
(二) 国史 | 第48-49页 |
(三) 日历 | 第49-50页 |
(四) 起居注 | 第50页 |
(五) 典制史 | 第50-51页 |
(六) 玉牒 | 第51-52页 |
二、前代史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金代修史制度评述 | 第54-64页 |
一、特点 | 第54-55页 |
(一) 在吸收唐、辽、宋三朝的制度上加以建立、完善 | 第54页 |
(二) 修史制度与政治进程相联 | 第54-55页 |
(三) 修史官员的多民族性 | 第55页 |
二、优长 | 第55-60页 |
(一) 史官多为博学多才的儒生、翰林官 | 第55-56页 |
(二) 修撰史书时注重直书 | 第56-58页 |
(三) 修史制度在国家制度的架构中处于资政的特殊地位 | 第58-60页 |
三、弊病 | 第60-64页 |
(一) 统治者对修史工作的关注,导致曲笔不实 | 第60-61页 |
(二) 因正统观念而没有刊行《辽史》 | 第61页 |
(三) 记注官回避制度反复确立 | 第61-63页 |
(四) 记注官无专职的官员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附表 | 第75-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