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能量下电火花加工放电蚀除的分子动力学仿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电火花加工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分子动力学仿真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2章 放电蚀除的分子动力学建模 | 第16-29页 |
| ·分子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 第16-22页 |
| ·基本方程 | 第16页 |
| ·动力学积分算法 | 第16-17页 |
| ·势函数 | 第17-20页 |
| ·截断半径 | 第20页 |
| ·边界条件 | 第20-21页 |
| ·系统控制方法 | 第21-22页 |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2-26页 |
| ·仿真模型 | 第22-23页 |
| ·模型边界条件 | 第23-24页 |
| ·模拟放电通道作用 | 第24页 |
| ·能量及能量密度的控制 | 第24-25页 |
| ·热传导 | 第25-26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过程 | 第26-28页 |
| ·宏微观单位的统一 | 第26页 |
| ·初始条件 | 第26页 |
| ·弛豫阶段 | 第26-27页 |
| ·程序流程图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电火花加工的放电蚀除机制研究 | 第29-39页 |
| ·材料蚀除机制 | 第29-32页 |
| ·材料蚀除机制分析 | 第29-30页 |
| ·熔融区分析及蚀除比例分析 | 第30-32页 |
| ·能量密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 ·能量密度对蚀除形式的影响 | 第32页 |
| ·能量密度对蚀除比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对凹坑形状特征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放电凹坑形貌分析 | 第34-36页 |
| ·放电通道的变化过程 | 第34页 |
| ·放电凹坑的形成过程 | 第34-35页 |
| ·环状凸起的形成过程 | 第35-36页 |
| ·放电凹坑形貌测量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放电蚀除材料的极间分布状态 | 第39-50页 |
| ·蚀除材料在极间分布 | 第39-40页 |
| ·蚀除材料在极间的运动轨迹及分布状态 | 第40-43页 |
| ·蚀除材料在极间的运动轨迹 | 第40-42页 |
| ·蚀除材料在极间的分布状态 | 第42-43页 |
| ·放电后电极体积和质量的变化 | 第43-48页 |
| ·放电后电极体积和质量的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 ·放电后电极体积和质量的变化计算 | 第44-48页 |
| ·电火花加工蚀除材料的分布实验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电极材料微结构对电火花加工性能的影响 | 第50-56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晶向的影响 | 第50-52页 |
| ·晶向与模型 | 第50-51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电极材料中微气孔的影响 | 第52-55页 |
| ·气孔与模型 | 第52-53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