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含羞草根瘤菌 | 第13-16页 |
·宿主植物含羞草简介 | 第13页 |
·含羞草根瘤菌 | 第13-16页 |
·含羞草根瘤菌的分类鉴定技术 | 第16-20页 |
·标记基因作为标记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17-18页 |
·根瘤菌共生基因的研究 | 第18页 |
·DNA-DNA 杂交及G+C mol%测定 | 第18-20页 |
·根瘤菌对有机物苯酚等的降解研究进展及展望 | 第20-21页 |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路线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系统发育地位的确定 | 第22-2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2-26页 |
·菌株的来源 | 第22页 |
·菌株的纯化 | 第22-23页 |
·模板DNA 的制备 | 第23-24页 |
·16S rDNA PCR 扩增 | 第24-25页 |
·16S rDNA 克隆测序 | 第25-26页 |
·16S rDNA 全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第三章 菌株水平的区分 | 第29-43页 |
·表型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 第29-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采用SDS-PAGE、BOX-PCR 指纹图谱技术对菌株进行区分 | 第36-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第四章 根瘤菌种群地位的确定 | 第43-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DNA 的提取方法 | 第43-44页 |
·Tm 值及G+C mol%测定 | 第44-45页 |
·DNA-DNA 杂交 | 第45-46页 |
·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G+C mol%测定结果 | 第46页 |
·DNA-DNA 杂交结果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交叉结瘤实验 | 第48-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种子表面消毒与发芽 | 第48页 |
·接种、播种与培养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第六章 重金属及有机污染耐受性试验 | 第50-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供试菌株 | 第50页 |
·重金属抗性菌株的筛选 | 第50页 |
·苯酚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抗性菌株液体培养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含羞草根瘤菌对重金属耐受性测试结果 | 第51-52页 |
·含羞草根瘤菌对有机污染物苯酚耐受性测试结果 | 第52-54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54-56页 |
·讨论 | 第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