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脊髓火器伤模型的建立 | 第16-40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一) 材料 | 第16-17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二、结果 | 第19-30页 |
(一) 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同时间点变化 | 第19-21页 |
(二) 平均体温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 第21-22页 |
(三) 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 第22-23页 |
(四) 生存率 | 第23页 |
(五) 病理检查 | 第23-30页 |
三、讨论 | 第30-37页 |
(一) 脊髓火器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二) 脊髓火器伤的致伤机制 | 第32-37页 |
四、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第二部分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命体征及呼吸功能改变 | 第40-55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一) 材料 | 第40-41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二、结果 | 第43-48页 |
(一) 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同时间点变化 | 第43-44页 |
(二) 平均肛温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 第44-45页 |
(三) 呼吸频率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 第45-46页 |
(四) 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 第46-47页 |
(五) 肺脏病理改变 | 第47-48页 |
三、讨论 | 第48-52页 |
四、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三部分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改变 | 第55-78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一) 材料 | 第55-57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二、结果 | 第59-66页 |
(二) 超微结构 | 第60-62页 |
(三) 尼氏染色 | 第62-63页 |
(四) NSE检测 | 第63-64页 |
(五) GFAP检测 | 第64页 |
(六) S-100蛋白检测 | 第64-65页 |
(七) CD34检测 | 第65-66页 |
三、讨论 | 第66-73页 |
(一) 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早期的光镜下的改变 | 第66-68页 |
(二) 脊髓火器伤后早期的超微结构改变 | 第68页 |
(三) 脊髓枪伤后早期尼氏体的改变 | 第68-69页 |
(四) 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第69-73页 |
四、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脊髓火器伤的实验研究 | 第78-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