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导言 | 第14-28页 |
一、研究动机与取向 | 第14-17页 |
二、墓葬信仰研究的现状与历史回顾 | 第17-21页 |
三、墓葬信仰与早期道教的关系 | 第21-23页 |
四、墓葬信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3-26页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6-28页 |
第一章 死而不亡者寿: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 | 第28-57页 |
第一节 没而不殆:从生的重要性到神仙信仰 | 第28-40页 |
一 神形二元生死异路 | 第28-34页 |
二 地底冥冥,长无晓期:死后生活的想象 | 第34-40页 |
第二节 顺与逆:再生信仰的逻辑依据 | 第40-50页 |
一 道教对生死的认知 | 第40-43页 |
二 逆宇宙变化而动 | 第43-50页 |
第三节 生死世界的相对存在与相互通达 | 第50-57页 |
一 隔离:过渡仪式 | 第51-54页 |
二 变通:新生命的展开 | 第54-57页 |
第二章 清理:解除术给身体以圣洁 | 第57-94页 |
第一节 汉代巫觋方士解除之法 | 第57-78页 |
一 墓门区域解除术 | 第58-63页 |
二 墓室内部解除术 | 第63-78页 |
第二节 汉代葬仪文书 | 第78-94页 |
一 葬仪文书产生的文化渊源 | 第79-86页 |
二 注鬼说与解注术释义 | 第86-94页 |
第三章 墓葬:生居与死所的中介 | 第94-144页 |
第一节 汉代宇宙论的变化 | 第94-112页 |
一 认识之转变:墓葬观念的变化 | 第94-104页 |
二 场所之转移:从土圹到洞室 | 第104-108页 |
三 信仰之演变:从地下到天界 | 第108-112页 |
第二节 洞天福地:圆形的生命过程 | 第112-122页 |
一 壶天 | 第112-117页 |
二 洞天 | 第117-122页 |
第三节 门的意象 | 第122-144页 |
一 阙与天门 | 第122-138页 |
二 启门图 | 第138-144页 |
第四章 转换:死后生命的变形 | 第144-167页 |
第一节 再生的死亡仪式 | 第144-145页 |
第二节 太阴炼形 | 第145-167页 |
一 尸解概念的界定 | 第145-154页 |
二 具体方法 | 第154-167页 |
结语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96页 |
后记 | 第196-1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8-19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