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 | 第10页 |
1.1.2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 第10页 |
1.1.3 美丽乡村建设 | 第10-11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山地的概念 | 第12页 |
1.3.2 茶文化的概念 | 第12-13页 |
1.3.3 传统茶园与观光茶园的概念 | 第13页 |
1.4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观光茶园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5.1 观光茶园的内涵与建设模式研究 | 第15-16页 |
1.5.2 观光茶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第16-18页 |
1.5.3 观光茶园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山地观光茶园景观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20-36页 |
2.1 茶产业与山地观光茶园基本概况 | 第20-22页 |
2.1.1 茶产业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2.1.2 湖南山地观光茶园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2.2 山地观光茶园景观现状调查 | 第22-36页 |
2.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概况 | 第23-24页 |
2.2.2 调查方法 | 第24页 |
2.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4-36页 |
第三章 湖南山地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 | 第36-51页 |
3.1 相关规划理论依据 | 第36-38页 |
3.1.1 景观生态学 | 第36页 |
3.1.2 园林美学 | 第36-37页 |
3.1.3 茶学 | 第37-38页 |
3.2 山地观光茶园的内涵、功能与特征 | 第38-40页 |
3.2.1 山地观光茶园的内涵 | 第38页 |
3.2.2 山地观光茶园的功能 | 第38-39页 |
3.2.3 山地观光茶园的特征 | 第39-40页 |
3.3 湖南山地观光茶园规划原则 | 第40-41页 |
3.3.1 生态性原则 | 第40页 |
3.3.2 多样性原则 | 第40-41页 |
3.3.3 功能性原则 | 第41页 |
3.3.4 文化性原则 | 第41页 |
3.4 湖南山地观光茶园景观规划方法 | 第41-50页 |
3.4.1 相地选址 | 第41-42页 |
3.4.2 地形改造与利用 | 第42-43页 |
3.4.3 功能分区与总体布局 | 第43-45页 |
3.4.4 专项规划 | 第45-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湖南常宁市塔山兴华茶旅产业园景观规划 | 第51-69页 |
4.1 项目分析 | 第51-55页 |
4.1.1 项目背景 | 第51页 |
4.1.2 区位分析 | 第51-52页 |
4.1.3 自然环境分析 | 第52页 |
4.1.4 人文资源分析 | 第52-53页 |
4.1.5 SWOT分析 | 第53-54页 |
4.1.6 场地现状分析 | 第54-55页 |
4.2 规划原则 | 第55页 |
4.2.1 生态优先原则 | 第55页 |
4.2.2 以人为本原则 | 第55页 |
4.2.3 突出文化原则 | 第55页 |
4.2.4 功能多样原则 | 第55页 |
4.3 规划理念与愿景 | 第55-56页 |
4.3.1 规划理念 | 第55页 |
4.3.2 规划愿景 | 第55-56页 |
4.4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第56-60页 |
4.4.1 总体布局 | 第56-58页 |
4.4.2 功能分区 | 第58-60页 |
4.5 专项规划 | 第60-67页 |
4.5.1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第60-61页 |
4.5.2 水系景观规划 | 第61-62页 |
4.5.3 植物景观规划 | 第62-64页 |
4.5.4 茶树品种配置 | 第64-65页 |
4.5.5 配套设施布置 | 第65-66页 |
4.5.6 茶文化产业规划 | 第66-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2页 |
5.1 总结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