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12-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39页 |
| 2.1 合金钢的研发趋势 | 第14-15页 |
| 2.2 常用合金元素在钢中作用 | 第15-18页 |
| 2.3 Fe-Ta基三元体系相图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2.4 相图测定方法 | 第19-25页 |
| 2.4.1 制备合金样品 | 第20-22页 |
| 2.4.2 合金均匀化退火 | 第22页 |
| 2.4.3 合金显微组织和相成分分析 | 第22-23页 |
| 2.4.4 热分析 | 第23-24页 |
| 2.4.5 合金相结构分析 | 第24-25页 |
| 2.5 CALPHAD(Calculation of Phase Diagram)相图计算技术 | 第25-38页 |
| 2.5.1 CALPHAD方法及特点 | 第25-26页 |
| 2.5.2 CALPHAD技术的应用 | 第26-27页 |
| 2.5.3 热力学计算的原理 | 第27-29页 |
| 2.5.4 热力学模型简介 | 第29-37页 |
| 2.5.5 热力学特征函数的优化过程 | 第37-38页 |
| 2.6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 3 Fe-Ta-Ti三元体系的相图测定和热力学研究 | 第39-72页 |
| 3.1 Fe-Ta-Ti三元体系的研究背景 | 第39页 |
| 3.2 边际二元体系 | 第39-42页 |
| 3.3 Fe-Ta-Ti三元体系等温截面图相关系的测定 | 第42-61页 |
| 3.3.1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 3.3.2 1473 K等温截面图相关系的测定 | 第43-49页 |
| 3.3.3 1373 K等温截面图相关系的测定 | 第49-56页 |
| 3.3.4 1273 K等温截面图相关系的测定 | 第56-61页 |
| 3.4 Fe-Ta-Ti三元体系热力学优化 | 第61-71页 |
| 3.4.1 Fe-Ta-Ti三元体系中各相的热力学模型 | 第61-62页 |
| 3.4.2 优化结果讨论 | 第62-7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4 Fe-Ta-Ni三元体系的相图测定和热力学研究 | 第72-109页 |
| 4.1 Fe-Ta-Ni三元体系的研究背景 | 第72页 |
| 4.2 边际二元体系 | 第72-75页 |
| 4.3 Fe-Ta-Ni三元体系初晶面的测定 | 第75-83页 |
| 4.3.1 实验方法 | 第75页 |
| 4.3.2 结果讨论 | 第75-83页 |
| 4.4 Fe-Ta-Ni三元体系等温截面图相关系的测定 | 第83-97页 |
| 4.4.1 实验方法 | 第85页 |
| 4.4.2 1473 K等温截面图相关系的测定 | 第85-91页 |
| 4.4.3 1273 K等温截面图相关系的测定 | 第91-97页 |
| 4.5 Fe-Ta-Ni三元体系热力学优化 | 第97-107页 |
| 4.5.1 Fe-Ta-Ni三元体系中各相的热力学模型 | 第97-98页 |
| 4.5.2 优化结果讨论 | 第98-10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5 Fe-Ta-Nb三元体系的相图测定和热力学研究 | 第109-130页 |
| 5.1 Fe-Ta-Nb三元体系的研究背景 | 第109页 |
| 5.2 边际二元体系 | 第109-111页 |
| 5.3 Fe-Ta-Nb三元体系初晶面的测定 | 第111-114页 |
| 5.3.1 实验方法 | 第111页 |
| 5.3.2 结果讨论 | 第111-114页 |
| 5.4 Fe-Ta-Nb三元体系等温截面图相关系的测定 | 第114-121页 |
| 5.4.1 实验方法 | 第114页 |
| 5.4.2 结果讨论 | 第114-121页 |
| 5.5 Fe-Ta-Nb三元体系热力学优化 | 第121-128页 |
| 5.5.1 Fe-Ta-Nb三元体系中各相的热力学模型 | 第121-123页 |
| 5.5.2 优化结果讨论 | 第123-128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 6 结论 | 第130-132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32-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46页 |
| 附录 Hf-Pt二元体系的热力学优化 | 第146-155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55-15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