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理论贡献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9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1页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第21-25页
    三、创新之处第25-26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6-29页
第二章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过程第29-41页
    第一节 新的人生观正在形成第30-32页
        一、从破落家庭中走来的瞿秋白第30-31页
        二、新的人生道路探寻第31-32页
    第二节 世界观的初步转变第32-34页
    第三节 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第34-41页
        一、瞿秋白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路径第35-38页
        二、瞿秋白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启示第38-41页
第三章 瞿秋白对苏联建设业绩的介绍与建设理论的宣传第41-53页
    第一节 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业绩的系统介绍第41-49页
        一、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第42-43页
        二、对苏联社会状况的介绍第43-45页
        三、对新经济政策的解读第45-47页
        四、对苏联外交政策的宣传第47-49页
    第二节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宣传第49-53页
        一、对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宣传第49-51页
        二、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第51-53页
第四章 瞿秋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第53-84页
    第一节 瞿秋白对哲学的含义及哲学基本问题的阐释第56-58页
        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第56页
        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第56-57页
        三、对哲学和阶级之间关系的论证第57-58页
    第二节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阐释第58-61页
        一、认识的本质第59-60页
        二、认识的过程第60页
        三、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第60-61页
    第三节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论的阐释第61-72页
        一、瞿秋白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第一人第61-66页
        二、全宇宙是动的物质第66-68页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第68-72页
    第四节 瞿秋白对历史唯物论的阐释第72-84页
        一、对生产力动因论的论证第72-76页
        二、社会结构和国家与革命理论第76-78页
        三、社会意识和社会文明与革命理论第78-82页
        四、历史工具理论第82-84页
第五章 瞿秋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第84-122页
    第一节 瞿秋白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定第84-94页
        一、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统治第84-87页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特征第87-94页
    第二节 瞿秋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第94-122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第94-97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第97-105页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第105-115页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第115-122页
第六章 瞿秋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贡献第122-145页
    第一节 彻底的土地革命第123-128页
        一、苏联农民政策的启示第123-124页
        二、必须以十地革命为中枢第124-126页
        三、建立革命的农民政权第126-128页
    第二节 革命的主要形式——武装斗争第128-135页
        一、必须进行武装斗争第128-129页
        二、采用革命战争的方式和建立革命的正规军队第129-131页
        三、对武装斗争问题的反思与升华第131-135页
    第三节 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第135-136页
        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萌发第135页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的探索第135-136页
    第四节 革命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第136-142页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思考第136-140页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探索第140-142页
    第五节 对党的建设的贡献第142-145页
        一、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第143页
        二、提出党必须有铁的纪律第143-145页
结论第145-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英文报对城市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以《长江周报》为例
下一篇:公益救助中的新媒体赋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