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我国“高密度,小街区”模式下的居住区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第8-9页
    1.2 研究重点与内容第9-10页
        1.2.1 研究重点第9页
        1.2.2 研究内容第9-10页
    1.3 释名第10-11页
        1.3.1 “高密度”第10-11页
        1.3.2 “小街区”第11页
        1.3.3 居住区第11页
    1.4 文献综述第11-15页
        1.4.1 “小街区,密路网”文献综述第11-13页
        1.4.2 “高密度”紧凑城市文献综述第13-15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5-16页
        1.5.1 主要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2 研究框架第16页
    1.6 研究创新点第16-18页
第二章 我国居住区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第18-44页
    2.1 “高密度、小街区”相关理论概述第18-22页
        2.1.1 新城市主义理论第18-19页
        2.1.2 紧凑城市理论第19-20页
        2.1.3 精明增长理论第20-21页
        2.1.4 三种理论的联系第21-22页
    2.2 我国大规模居住小区的成因与弊端第22-28页
        2.2.1 我国居住小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第22-24页
        2.2.2 大尺度封闭式居住区的弊端第24-28页
    2.3 我国城市化建设背景下居住区设计现状第28-32页
        2.3.1 我国城市化背景简述第28-29页
        2.3.2 我国居住区设计现状简析第29-30页
        2.3.3 我国居住区设计主要问题第30-32页
    2.4 我国“小街区,密路网”居住模式发展概况第32-37页
        2.4.1 新城市主义影响下的我国居住区设计第32页
        2.4.2 我国“小街区,密路网”居住区实践第32-34页
        2.4.3 我国“小街区,密路网”居住区存在问题第34-37页
    2.5 “紧凑城市”理念下我国居住区设计概况第37-38页
        2.5.1 紧凑城市理念对我国居住区设计的影响第37页
        2.5.2 我国居住区呈现的“高密度”建设模式第37-38页
        2.5.3 我国高密度居住区设计存在的问题第38页
    2.6 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第38-42页
    2.7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设计分析第44-94页
    3.1 建设“高密度、小街区”模式的必要性第44-46页
        3.1.1 “小街区、密路网”模式对容积率的影响第44-45页
        3.1.2 用地集约化对建设“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的要求第45-46页
    3.2 国内外“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案例第46-56页
        3.2.1 温哥华典型居住区第47-49页
        3.2.2 纽约典型居住区第49-50页
        3.2.3 武汉天地——御江苑小区第50-53页
        3.2.4 北京建外SOHO第53-56页
    3.3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的适用条件第56-60页
        3.3.1 依托新城城市设计的“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第56-58页
        3.3.2 分级土地开发制度对“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的优势第58-60页
    3.4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街区尺度分析第60-65页
        3.4.1 中外居住街区尺度对比分析第61-64页
        3.4.2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合理街廓简析第64页
        3.4.3 小尺度居住街区的优势与困境第64-65页
    3.5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交通分析第65-69页
        3.5.1 基于TOD模式的“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第65-66页
        3.5.2 尊重人行的可持续交通系统第66-67页
        3.5.3 小格网交通实施的优势与困境第67-69页
    3.6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功能、空间分析第69-79页
        3.6.1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围合式布局分析第69-72页
        3.6.2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街道空间塑造第72-76页
        3.6.3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开发强度简析第76-77页
        3.6.4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混合功能分区第77-79页
    3.7 “高密度、小街区”实证分析——于家堡金融区城市设计第79-92页
        3.7.1 项目概述第79-80页
        3.7.2 街区尺度分析第80-81页
        3.7.3 交通分析第81-84页
        3.7.4 空间特色第84-90页
        3.7.5 混合功能分区第90-92页
    3.8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四章 我国“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困境与展望第94-98页
    4.1 困境第94-96页
        4.1.1 规范政策层面第94-95页
        4.1.2 居民接受层面第95页
        4.1.3 开发适应层面第95-96页
    4.2 展望第96-98页
        4.2.1 规范政策层面第96页
        4.2.2 居民接受层面第96-97页
        4.2.3 开发适应层面第97-98页
结语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04-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呋喃基分子导线的合成、表征和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下一篇:含氨基/硝基/甲氧基单元共轭聚电解质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