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早期的中国画“写实”及其实践方式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6-12页 | 
| 1.1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6-9页 | 
| 1.2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意义 | 第9-10页 | 
|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第2章 20世纪早期的中国画“写实”定义 | 第12-24页 | 
| 2.1 文学之“写实”与绘画之“写实” | 第13-14页 | 
| 2.2 多维视角下的写实主义 | 第14-21页 | 
| 2.2.1 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 第14-17页 | 
| 2.2.2 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 第17-18页 | 
| 2.2.3 写实主义与中国“古典写实主义” | 第18-19页 | 
| 2.2.4 写实主义与中国写意画 | 第19-21页 | 
| 2.3 小结 | 第21-24页 | 
| 第3章 20世纪早期写实的实践方式 | 第24-60页 | 
| 3.1 “逼真再现”的实践方式 | 第24-50页 | 
| 3.1.1 以“科学”入中国画 | 第24-38页 | 
| 3.1.2 以科学写生代替僵化临摹 | 第38-50页 | 
| 3.2 “面向现实生活”的实践方式 | 第50-60页 | 
| 3.2.1 引民主观念入中国画 | 第50-57页 | 
| 3.2.2 逼真再现与面向现实的关系 | 第57-60页 | 
| 第4章 历史评价 | 第60-78页 | 
| 4.1 符合时代精神 | 第60-62页 | 
| 4.2 促进思想变革 | 第62-69页 | 
| 4.2.1 冲击旧道德 | 第63-65页 | 
| 4.2.2 建立新道德 | 第65-67页 | 
| 4.2.3 宣扬理性思维 | 第67-69页 | 
| 4.3 恢复中国画生机 | 第69-71页 | 
| 4.4 对当下的影响 | 第71-72页 | 
| 4.5 历史局限性 | 第72-78页 | 
| 结语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 附录 | 第86-88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