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大型滑坡及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饱和非饱和渗流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4 降雨入渗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 降雨条件下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 | 第23-31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基质吸力 | 第23页 |
2.3 有效应力 | 第23-24页 |
2.4 饱和-非饱和渗流达西定律 | 第24-25页 |
2.5 非饱和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 第25-26页 |
2.6 降雨入渗基本理论 | 第26-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3 蔡家坝滑移型堆积体地质环境和基本特征研究 | 第31-59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1-32页 |
3.2 地形地貌 | 第32-35页 |
3.3 地质条件 | 第35-37页 |
3.3.1 地层岩性 | 第35页 |
3.3.2 地质构造 | 第35-36页 |
3.3.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6-37页 |
3.4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7-38页 |
3.5 滑坡特征分析 | 第38-45页 |
3.5.1 变形破坏特征 | 第38-44页 |
3.5.2 滑坡复杂程度 | 第44-45页 |
3.6 物质组成与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45-56页 |
3.6.1 物质组成 | 第46-52页 |
3.6.2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52-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4 土水特征曲线的获取 | 第59-69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仪器介绍及原理 | 第60页 |
4.3 试验数据的拟合方程 | 第60-61页 |
4.4 试验准备 | 第61-63页 |
4.5 试验流程 | 第63-64页 |
4.6 试验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64-65页 |
4.7 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 降雨入渗滑移型堆积体数值模拟 | 第69-103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Geostudio软件介绍 | 第69-70页 |
5.2.1 Seep/w软件模块介绍 | 第69页 |
5.2.2 Slope/w软件模块介绍 | 第69-70页 |
5.2.3 Sigma/w软件模块介绍 | 第70页 |
5.3 数值模拟建模方案 | 第70-72页 |
5.3.1 确定数值模型和计算方案 | 第70-71页 |
5.3.2 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函数的确定 | 第71页 |
5.3.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71-72页 |
5.4 降雨入渗对堆积体滑坡多场特征变化影响分析 | 第72-100页 |
5.4.1 不同降雨强度对边坡体积含水率的影响 | 第72-78页 |
5.4.2 不同降雨历时边坡体积含水率的影响 | 第78-81页 |
5.4.3 降雨对堆积体滑坡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第81-83页 |
5.4.4 不同降雨强度对滑坡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第83-85页 |
5.4.5 不同降雨持续时间对滑坡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第85-86页 |
5.4.6 不同降雨强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86-93页 |
5.4.7 降雨持续时间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93-94页 |
5.4.8 强降雨条件下蔡家坝滑坡的多场特征耦合分析 | 第94-10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6.1 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6.3 展望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附录 | 第11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