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主要符号对照 | 第9-10页 |
第1章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1.1 地球的驱动力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小结 | 第13-14页 |
第2章 地球中微子及其探测方法 | 第14-19页 |
2.1 地球中微子简介 | 第14-15页 |
2.2 地球中微子的探测方法 | 第15-16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第3章 地球中微子的预测方法 | 第19-22页 |
3.1 理论预测地球中微子 | 第19-21页 |
3.2 地化数据介绍 | 第21-22页 |
第4章 地球结构与成分 | 第22-25页 |
4.1 地球物理模型和地球化学模型的发展历程 | 第22页 |
4.2 三种全球地壳速度模型介绍 | 第22-23页 |
4.3 全球丰度模型认识 | 第23-25页 |
第5章 近场模型建立 | 第25-38页 |
5.1 中国局部地壳速度模型 | 第25-27页 |
5.1.1 HuangZH的中国模型模型 | 第25-26页 |
5.1.2 SunYS的中国模型模型 | 第26-27页 |
5.2 江门的区域地质概况 | 第27-29页 |
5.2.1 地壳动力学背景 | 第27-28页 |
5.2.2 地质构造概况 | 第28-29页 |
5.3 地质采样和岩石学介绍 | 第29-31页 |
5.4 丰度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结果 | 第31-38页 |
5.4.1 实施方法 | 第31-33页 |
5.4.2 测量原理 | 第33-38页 |
第6章 江门实验站的地球中微子通量预测与结果讨论 | 第38-49页 |
6.1 三种全球模型预测的地壳中微子信号比较 | 第38-41页 |
6.2 使用中国局部地壳速度模型预测地球中微子通量 | 第41-42页 |
6.3 利用CRSUT1.0全球模型研究通量的误差 | 第42-44页 |
6.4 江门附近地质采样结果评估 | 第44-47页 |
6.5 结论 | 第47-49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49-50页 |
7.1 总结 | 第49页 |
7.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