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凶宅房屋买卖合同法律问题分析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一)背景和问题 | 第11页 |
| (二)价值和意义 | 第11-12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五)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 一、凶宅的法律定义 | 第13-19页 |
| (一)忌讳凶宅的性质 | 第13-15页 |
| (二)凶宅的具体范围 | 第15-19页 |
| 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19-31页 |
| (一)卖方的隐私权和买方的知情权 | 第19-23页 |
| 1.卖方的隐私权 | 第19-22页 |
| 2.买方的知情权 | 第22-23页 |
| (二)卖方的告知义务和买方的调查义务 | 第23-27页 |
| 1.卖方的告知义务 | 第24-25页 |
| 2.买方的调查义务 | 第25-27页 |
| (三)卖方的瑕疵担保义务 | 第27-31页 |
| 1.瑕疵担保义务的概念和分类 | 第27-28页 |
| 2.凶宅与瑕疵担保义务的关系 | 第28-31页 |
| 三、纠纷的解决途径 | 第31-51页 |
| (一)域内外典型案例 | 第31-36页 |
| (二)解决途径的基本类型 | 第36-51页 |
| 1.凶宅买卖合同完全有效 | 第36-38页 |
| 2.合同无效 | 第38-39页 |
| 3.合同可撤销 | 第39-45页 |
| 4.合同有效,卖方承担违约责任 | 第45-49页 |
| 5.合同有效,卖方承担侵权责任 | 第49-51页 |
| 四、不同纠纷解决途径的比较和分析 | 第51-55页 |
| (一)要求继续拥有房屋应选择的合理途径 | 第51-52页 |
| (二)要求退还房屋应选择的合理途径 | 第52-54页 |
| (三)要求承担侵权责任应选择的合理途径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