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13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4.1 汽车金融相关文献研究 | 第13-15页 |
1.4.2 汽车金融风险管理相关文献研究 | 第15-17页 |
1.4.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汽车金融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汽车金融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汽车金融商用车贷款的涵义及其风险特殊性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消费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一汽金融商用车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23-36页 |
3.1 一汽汽车金融公司商用车贷款介绍 | 第23-27页 |
3.1.1 一汽金融简介 | 第23-24页 |
3.1.2 商用车贷款业务简介 | 第24-27页 |
3.2 一汽汽车金融公司商用车贷款风险识别的方法简介 | 第27-34页 |
3.2.1 一汽金融商用车贷款信用风险识别 | 第27页 |
3.2.2 一汽金融商用车贷款操作风险识别 | 第27-32页 |
3.2.3 一汽金融商用车贷款道德风险识别 | 第32-33页 |
3.2.4 一汽金融商用车贷款声誉风险识别 | 第33-34页 |
3.3 一汽汽车金融公司商用车贷款风险 | 第34-36页 |
3.3.1 信用风险 | 第34页 |
3.3.2 操作风险 | 第34页 |
3.3.3 道德风险 | 第34-35页 |
3.3.4 声誉风险 | 第35-36页 |
第4章 一汽金融商用车贷款风险评价 | 第36-44页 |
4.1 一汽汽车金融公司商用车贷款风险评价指标的设计 | 第36-38页 |
4.1.1 商用车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指标设计 | 第36页 |
4.1.2 商用车贷款操作风险评价指标设计 | 第36-37页 |
4.1.3 商用车贷款道德风险评价指标设计 | 第37页 |
4.1.4 商用车贷款声誉风险评价指标设计 | 第37-38页 |
4.1.5 一汽汽车金融公司商用车贷款风险列表 | 第38页 |
4.2 一汽汽车金融公司商用车贷款风险评价 | 第38-44页 |
4.2.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39页 |
4.2.2 建立模糊评价集 | 第39-40页 |
4.2.3 建立模糊评价的隶属矩阵 | 第40-42页 |
4.2.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2-44页 |
第5章 一汽金融商用车贷款风险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44-53页 |
5.1 一汽汽车金融公司商用车贷款风险管理做法 | 第44-45页 |
5.1.1 严格贷前审查控制风险源 | 第44页 |
5.1.2 加强贷中监管消除潜在风险 | 第44页 |
5.1.3 实施贷后跟踪管理预防新风险的产生 | 第44-45页 |
5.2 一汽金融商用车贷款风险管理的问题 | 第45-49页 |
5.2.1 风险管理培训不足 | 第45-46页 |
5.2.2 风险管理的技术落后 | 第46-47页 |
5.2.3 风险处置操作模式潜藏风险 | 第47-49页 |
5.3 一汽金融商用车贷款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 | 第49-53页 |
5.3.1 各层级部门对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49-50页 |
5.3.2 缺少风险管理绩效评定机制 | 第50页 |
5.3.3 缺少强大的风险处置人才队伍 | 第50-53页 |
第6章 一汽金融商用车贷款风险防控改进措施 | 第53-67页 |
6.1 风险管理文化的营造 | 第53-55页 |
6.1.1 加强管理层级重视 | 第53-54页 |
6.1.2 促使业务部门认同 | 第54页 |
6.1.3 定期风险管理培训 | 第54-55页 |
6.1.4 制度规范风险文化 | 第55页 |
6.2 风险管理技术的提升 | 第55-62页 |
6.2.1 建立风控模型 | 第55-58页 |
6.2.2 完善风控信息系统 | 第58-60页 |
6.2.3 强化风险预判和风险监测 | 第60-62页 |
6.3 风险处置措施 | 第62-67页 |
6.3.1 建设风险处置队伍 | 第62-63页 |
6.3.2 探索风险处置手段 | 第63-67页 |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