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造血器及淋巴系肿瘤论文--白血病论文--急性白血病论文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抗HIV-1新策略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抗药性机制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12页
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第一部分 CRISPR/Cas9技术介导的CXCR4的基因编辑赋予细胞抗HIV-1感染特性第16-74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6-44页
        第一节 基因编辑技术第16-26页
            章节概述第16-17页
            1.1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简史第17-18页
            1.2 锌指酶技术简介第18-19页
            1.3 TALEN技术简介第19-20页
            1.4 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第20-24页
            1.5 CRISPR/Cas9系统的分子基础和工作原理第24-25页
            章节小结第25-26页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及其病原体HIV-1第26-30页
            章节概述第26-27页
            2.1 HIV-1的分子基础第27页
            2.2 HIV-1病毒的生活史第27-30页
                2.2.1 病毒的入侵第27-28页
                2.2.2 病毒DNA的合成第28页
                2.2.3 DNA链的整合,转录和表达第28-29页
                2.2.4 HIV病毒的包装、成熟和释放第29页
                2.2.5 病毒晚期调节基因第29-30页
            章节小结第30页
        第三节 与HIV病毒复制有关的宿主细胞蛋白第30-36页
            章节概述第30-31页
            3.1 病毒复制所需的宿主细胞辅助因子第31-34页
                3.1.1 病毒入侵的细胞受体CD4和辅助受体CCR5,CXCR4第31-32页
                3.1.2 辅助HIV病毒逆转录、整合和转录表达细胞因子第32-34页
                    3.1.2.1 病毒脱壳和逆转录第32-33页
                    3.1.2.2 逆转录DNA入核并整合第33-34页
                    3.1.2.3 病毒的转录,加工,出核第34页
                    3.1.2.4 病毒的蛋白翻译、装配、出芽与成熟第34页
            3.2 HIV-1病毒的限制因子第34-36页
            章节小结第36页
        第四节 艾滋病的治疗方法第36-39页
            章节概述第36页
            4.1 阻断HIV-1病毒侵入的药物第36-37页
            4.2 阻断病毒复制的其他时期的药物第37-38页
                4.2.1 逆转录酶抑制剂第37页
                4.2.2 整合酶抑制剂第37-38页
                4.2.3 蛋白酶抑制剂和融合抑制剂第38页
            4.3 HIV-1的抗药性第38页
            4.4 HIV-1病毒的疫苗研究第38-39页
            章节小结第39页
        第五节 基因编辑技术在艾滋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第39-43页
            章节概述第39-40页
            5.1.1 锌指酶技术用于HIV基因治疗第40-41页
            5.1.2 锌指酶技术的应用限制第41页
            5.1.3 TALEN技术应用于HIV基因治疗第41页
            5.1.4 TALEN技术应用限制第41页
            5.1.5 CRISPR/Cas9系统用于HIV的基因治疗第41-42页
            5.1.6 CRISPR/Cas9系统技术应用限制第42页
            章节小结第42-43页
        第六节 本部分研究目的第43-4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4-58页
        2.1 实验仪器第44页
        2.2 实验试剂第44-45页
        2.3 质粒与细胞第45-46页
        2.4 工具酶与试剂盒第46页
        2.5 实验方法第46-58页
            2.5.1 引物设计第46-47页
            2.5.2 引物退火得到寡聚片段第47-48页
            2.5.3 酶切得到线性载体第48页
            2.5.4 将退火得到的寡聚片段连接到酶切后的载体第48页
            2.5.5 转化第48-49页
            2.5.6 提取质粒并测序鉴定第49页
            2.5.7 转染第49-50页
            2.5.8 慢病毒的包装和HIV-1NL4-3扩增以及病毒滴度测定第50-51页
            2.5.9 慢病毒转导第51页
            2.5.10 细胞基因组DNA提取第51-52页
            2.5.11 PCR扩增目的基因靶序列片段第52页
            2.5.12 胶回收PCR片段第52-53页
            2.5.13 T7EN1实验第53页
            2.5.14 TA克隆第53-54页
            2.5.15 流式细胞技术第54页
            2.5.16 Western blots检测蛋白表达第54-55页
            2.5.17 酚氯仿法提取真核细胞总mRNA:以12孔板贴壁细胞为例第55页
            2.5.18 逆转录第55-56页
            2.5.19 荧光定量PCR:以Roche FastStart Universal SYBR GreenMaster(ROX)为例第56页
            2.5.20 p24 ELISA试剂盒检测HIV-1核心抗原第56-57页
            2.5.21 脱靶效应分析第57页
            2.5.22 统计与分析第57-58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8-74页
        3.1 设计并筛选出有效的CXCR4的gRNA第58-60页
        3.2 LentiCRISPR/Cas9慢病毒介导的更为高效的基因编辑第60-62页
        3.3 lentiCRISPR/Cas9介导的CXCR4的基因缺失赋予细胞抗HIV-1感染的特性第62-65页
        3.4 CRISPR/Cas9系统可保护编辑的Jurkat T细胞不被HIV-1病毒感染第65-67页
        3.5 CRISPR/Cas9修饰后的原代CD4+T细胞可抗HIV-1病毒感染第67-69页
        3.6 LentiCRISPR/Cas9系统的特异性和细胞毒性检测第69-71页
        3.7 讨论与展望第71-74页
第二部分 基于CRISPR/Cas9技术对AML抗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和机制研究第74-119页
    第四章 急性髓系白血病第74-89页
        第一节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分类与鉴定第74-79页
            章节概述第74-75页
            4.1.1 白血病简介第75-76页
            4.1.2 急性髓系白血病第76-77页
            4.1.3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分型及相关的遗传学特征第77-79页
            章节小结第79页
        第二节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3(FLT3)第79-82页
            章节概述第79页
            4.2.1 酪氨酸激酶受体3(FLT3)简介第79-80页
            4.2.2 FLT3的突变类型第80-81页
            4.2.3 FLT3的配体FLT3L第81页
            4.2.4 突变的FLT3下游信号通路第81-82页
            章节总结第82页
        第三节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第82-88页
            章节概述第82页
            4.3.1 常规的AML疗法第82-84页
            4.3.2 新型AML药物第84-88页
                4.3.2.1 Vosaroxin第84页
                4.3.2.2 CPX-351第84-85页
                4.3.2.3 表观遗传修饰类药物第85页
                4.3.2.4 FLT3抑制剂第85-87页
                4.3.2.5 单克隆抗体第87-88页
            章节小结第88页
        第四节 本部分研究的目的第88-89页
    第五章 材料与方法第89-96页
        5.1 实验器材与材料第89-90页
        5.2 细胞与病人样本第90页
        5.3 实验方法第90-96页
            5.3.1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90-92页
            5.3.2 扩增GeCKO v2文库第92页
            5.3.3 慢病毒包装文库第92-93页
            5.3.4 慢病毒文库转导第93页
            5.3.5 抗药性细胞筛选:以12孔板为例第93页
            5.3.6 基因组DNA测序第93-94页
            5.3.7 核转仪电转原代细胞第94页
            5.3.8 单克隆细胞培养第94页
            5.3.9 细胞毒性测定第94-95页
            5.3.10 数据处理第95-96页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6-119页
        6.1 引言第96-98页
        6.2 在AML细胞中进行全基因组水平的筛选第98-101页
        6.3 在MV4-11细胞中验证SPRY3和GSK3的单个基因敲除的细胞的抗药性第101-103页
        6.4 SPRY3缺失的原代AML病人细胞显示了更高的耐药性第103-105页
        6.5 抗药性机制探究:SPRY3缺失或GSK3的抑制重新激活被AC220抑制的FLT3下游信号通路第105-109页
        6.6 药物抑制MAPK和Wnt信号通路增强了AML细胞对AC220的敏感性第109-112页
        6.7 在GSK3敲除的细胞中SPRY3的表达量降低第112-113页
        6.8 SPRY3同源蛋白的功能验证以及lentiCRISPR脱靶效应检测第113-116页
        6.9 讨论与展望第116-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4页
在读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改造与认同变迁--基于武汉市江夏区的调查
下一篇: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用药规律研究及临床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