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2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与碳足迹综述 | 第21-53页 |
2.1 生命周期评价 | 第21-27页 |
2.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过程 | 第22-23页 |
2.1.2 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 | 第23-27页 |
2.2 生命周期评价在建筑方面的应用 | 第27-32页 |
2.2.1 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LCA的研究 | 第27-28页 |
2.2.2 建筑LCA的研究 | 第28-30页 |
2.2.3 LCA工具和数据库的开发 | 第30-31页 |
2.2.4 建筑LCA方法的研究 | 第31-32页 |
2.3 碳足迹 | 第32-39页 |
2.3.1 碳足迹的定义与内涵 | 第32-34页 |
2.3.2 碳足迹核算的基本方法 | 第34-35页 |
2.3.3 碳足迹的相关标准 | 第35-39页 |
2.4 建筑碳足迹的研究与应用 | 第39-50页 |
2.4.1 国内外建筑碳足迹标准 | 第39-44页 |
2.4.2 宏观建筑碳足迹 | 第44-45页 |
2.4.3 建筑碳足迹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 第45-47页 |
2.4.4 建筑物化阶段的碳足迹研究 | 第47-49页 |
2.4.5 建筑使用阶段碳足迹研究 | 第49页 |
2.4.6 建筑减碳措施的研究 | 第49-50页 |
2.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50-53页 |
3 建筑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体系框架与计算方法 | 第53-71页 |
3.1 核算的目的 | 第53-54页 |
3.2 核算的范围 | 第54-60页 |
3.2.1 建筑类型 | 第54页 |
3.2.2 温室气体类型 | 第54-55页 |
3.2.3 温室气体排放的“范围” | 第55-57页 |
3.2.4 功能单位 | 第57页 |
3.2.5 系统边界 | 第57-60页 |
3.3 建筑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方法 | 第60-69页 |
3.3.1 清单分析的方法 | 第60页 |
3.3.2 生命周期各子阶段清单分析计算公式 | 第60-68页 |
3.3.3 不同核算目的的建筑生命周期二氧化碳计算模型 | 第68-69页 |
3.4 建筑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清单分析结果的三个维度 | 第69-71页 |
4 建筑碳足迹因子 | 第71-99页 |
4.1 能源碳足迹因子 | 第71-74页 |
4.1.1 化石能源上游阶段的碳足迹因子 | 第71-72页 |
4.1.2 化石能源燃烧的碳足迹因子 | 第72-73页 |
4.1.3 外购电力碳足迹因子 | 第73-74页 |
4.1.4 外购热力的碳足迹因子 | 第74页 |
4.2 交通运输碳足迹因子 | 第74-76页 |
4.3 原材料碳足迹因子 | 第76-79页 |
4.3.1 石料碳足迹因子 | 第76-77页 |
4.3.2 木材碳足迹因子 | 第77页 |
4.3.3 石灰碳足迹因子 | 第77-78页 |
4.3.4 其他原材料碳足迹因子 | 第78-79页 |
4.4 建筑材料碳足迹因子 | 第79-96页 |
4.4.1 钢材生产碳足迹因子 | 第80-83页 |
4.4.2 水泥生产碳足迹因子 | 第83-85页 |
4.4.3 混凝土碳足迹因子 | 第85-88页 |
4.4.4 其他建筑材料的碳足迹因子 | 第88-96页 |
4.5 施工机械台班碳足迹因子 | 第96-99页 |
5 基于BIM的“建筑物化”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方法 | 第99-105页 |
5.1 计算方法与流程 | 第99-101页 |
5.1.1 计算方法 | 第99-100页 |
5.1.2 基于BIM的计算流程 | 第100-101页 |
5.2 建筑构造碳足迹因子 | 第101-105页 |
5.2.1 建筑构造碳足迹因子计算流程 | 第101-102页 |
5.2.2 建筑构造碳足迹因子的计算案例 | 第102-105页 |
6 建筑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的案例研究 | 第105-119页 |
6.1 案例建筑的基本信息 | 第105-106页 |
6.2 案例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 | 第106-109页 |
6.3 案例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量 | 第109-113页 |
6.3.1 B1建筑日常运营子阶段碳排放量 | 第109-113页 |
6.3.2 B2~B5子阶段碳排放 | 第113页 |
6.4 案例建筑生命终止阶段碳排放量 | 第113-114页 |
6.5 案例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量 | 第114-116页 |
6.6 与其他相关研究的对比讨论 | 第116-119页 |
7 建筑生命周期二氧化碳减排策略研究——以住宅建筑为例 | 第119-141页 |
7.1 住宅建筑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的实证研究 | 第119-127页 |
7.1.1 住宅建筑案例概况 | 第119-121页 |
7.1.2 数据处理方法介绍 | 第121页 |
7.1.3 物化阶段各子阶段碳排放量统计分析 | 第121-123页 |
7.1.4 不同结构体系的对于建筑原料开采、建材生产碳排放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7.1.5 建筑高度与建材生产和施工阶段碳排放的统计分析 | 第124-126页 |
7.1.6 抗震设防等级与建材生产和施工阶段碳排放的统计分析 | 第126页 |
7.1.7 绿色星级与建材生产和施工阶段碳排放的统计分析 | 第126-127页 |
7.2 住宅建筑碳减排策略体系分析 | 第127-131页 |
7.2.1 住宅建筑碳减排策略选取方法 | 第127-128页 |
7.2.2 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因素分析 | 第128-129页 |
7.2.3 住宅建筑碳减排策略体系小结 | 第129-131页 |
7.3 住宅建筑碳减排策略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131页 |
7.4 住宅建筑碳减排策略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 第131-141页 |
7.4.1 各种策略的敏感性分析 | 第131-138页 |
7.4.2 住宅建筑碳减排策略适宜性分析 | 第138-14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5页 |
8.1 结论 | 第141-142页 |
8.2 展望 | 第142-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图片目录 | 第146-147页 |
表目录 | 第147-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7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