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前梨园洼陷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油气成藏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9-10页 |
1.2.2 前梨园洼陷油气勘探历程及储量分布 | 第10-11页 |
1.2.3 前梨园洼陷油气分布特征及资源评价 | 第11-1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前梨园洼陷区域概况 | 第14-19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5页 |
2.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5-17页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前梨园洼陷沙河街组烃源岩特征及演化 | 第19-31页 |
3.1 烃源岩发育特征 | 第19-20页 |
3.2 烃源岩品质特征 | 第20-25页 |
3.2.1 有机质类型 | 第20-23页 |
3.2.2 有机质丰度 | 第23-24页 |
3.2.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24-25页 |
3.3 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影响因素 | 第25-31页 |
3.3.1 古近系烃源岩热演化特征 | 第26-27页 |
3.3.2 超压产生及对成烃的影响 | 第27-30页 |
3.3.3 盐岩分布及对成烃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前梨园洼陷沙河街组储层发育特征 | 第31-45页 |
4.1 沉积相类型及储层展布特征 | 第31-35页 |
4.2 储集空间类型 | 第35-38页 |
4.3 储层成岩作用 | 第38-41页 |
4.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1-45页 |
第五章 前梨园洼陷沙河街组盖层条件 | 第45-49页 |
5.1 区域盖层分布 | 第45-46页 |
5.1.1 盐岩盖层 | 第45页 |
5.1.2 泥岩盖层 | 第45-46页 |
5.2 盖层有效性分析 | 第46-47页 |
5.3 生储盖组合匹配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油气运移条件及成藏模式 | 第49-58页 |
6.1 连通砂体与断层输导 | 第49-51页 |
6.1.1 连通砂体输导体系 | 第49-51页 |
6.1.2 断层输导体系 | 第51页 |
6.2 油气运移动力及模式 | 第51-53页 |
6.3 油气成藏模式 | 第53-56页 |
6.4 油气成藏类型 | 第56-58页 |
第七章 前梨园洼陷有利油气区预测 | 第58-67页 |
7.1 前梨园洼陷储层地质、岩石物理学分析 | 第58-59页 |
7.2 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及评价 | 第59-61页 |
7.3 有利油气富集区预测及评价 | 第61-67页 |
7.3.1 白庙构造北翼油气聚集区 | 第61-63页 |
7.3.2 毛岗扇体油气聚集带 | 第63-65页 |
7.3.3 杜寨地区油气聚集带 | 第65页 |
7.3.4 文东-濮城南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