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公平的省域碳补偿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碳排放公平性测度分析研究 | 第14-15页 |
1.2.2 不同领域的碳补偿机制和碳补偿模式研究 | 第15-16页 |
1.2.3 碳收支与碳补偿研究 | 第16-17页 |
1.2.4 碳公平与碳补偿的发展趋势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1.1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0页 |
2.1.2 碳平衡理论 | 第20-21页 |
2.1.3 碳补偿理论 | 第21页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2.2.1 碳排放系数法 | 第21-22页 |
2.2.2 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方法 | 第22页 |
2.2.3 碳补偿模型 | 第22-23页 |
2.2.4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23-24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第3章 省域碳收支核算及时空变化分析 | 第25-35页 |
3.1 碳收支计算方法 | 第25-29页 |
3.1.1 碳排放计算方法 | 第25-28页 |
3.1.2 碳吸收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3.2 碳收支核算分析 | 第29-30页 |
3.2.1 碳收支总体特征分析 | 第29页 |
3.2.2 碳排放强度分析 | 第29-30页 |
3.3 碳收支时空变化分析 | 第30-33页 |
3.3.1 时间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3.3.2 空间变化分析 | 第31-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省域碳排放公平性分析 | 第35-44页 |
4.1 碳排放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计算分析 | 第35-36页 |
4.2 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计算与分析 | 第36-39页 |
4.2.1 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 | 第36-37页 |
4.2.2 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 | 第37-39页 |
4.3 碳排放公平性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4.4 碳补偿率分析 | 第40-41页 |
4.5 省域空间碳平衡分区研究 | 第41-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省域碳补偿时空变化分析 | 第44-51页 |
5.1 碳补偿模型 | 第44-46页 |
5.1.1 碳补偿标准确定 | 第44-45页 |
5.1.2 碳补偿价值计算方法 | 第45页 |
5.1.3 碳补偿价值核算分析 | 第45-46页 |
5.2 省域碳补偿类型分区 | 第46页 |
5.3 省域碳补偿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第46-50页 |
5.3.1 碳补偿价值空间全局自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5.3.2 碳补偿价值空间局部自相关性分析 | 第47-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碳公平与碳补偿研究对策建议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