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简约适度生活方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7页 |
一、国外研究述评 | 第12-15页 |
二、国内研究述评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 | 第19-31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的“人的需要”理论的形成过程 | 第19-21页 |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萌芽时期 | 第19页 |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步形成时期 | 第19-20页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时期 | 第20-21页 |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丰富完善时期 | 第2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的“人的需要”理论的要义 | 第21-27页 |
一、生产与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22-23页 |
二、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23-25页 |
三、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25-27页 |
第三节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理论发展 | 第27-31页 |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 第27-28页 |
二、马尔库塞的“虚假需要”理论 | 第28-29页 |
三、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简约适度生活方式的哲学阐释 | 第31-42页 |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内涵 | 第31-33页 |
一、生活方式概念界定 | 第31-32页 |
二、生活方式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简约适度生活方式的概念史 | 第33-37页 |
一、对自控的中西方禁欲主义的批判 | 第33-35页 |
二、对自利的西方理性经济人的批判 | 第35-36页 |
三、对人的真实需要的自觉把握的生态人探索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简约适度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 | 第37-42页 |
一、真实的需要 | 第38-39页 |
二、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 | 第39-41页 |
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简约适度生活方式的现实向度 | 第42-50页 |
第一节 构建简约适度生活方式的现实向度 | 第42-45页 |
一、追求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 第42-43页 |
二、崇尚生态型的绿色消费方式 | 第43-44页 |
三、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交往方式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有碍简约适度的当代生活方式 | 第45-48页 |
一、过度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 第45-46页 |
二、消费需求极大膨胀的生活方式 | 第46-47页 |
三、人类行为对自然的无节制戕害 | 第47-48页 |
第三节 有碍简约适度生活方式的成因 | 第48-50页 |
一、生产方式工业化 | 第48页 |
二、奢靡浪费的消费方式 | 第48页 |
三、不可持续的交往方式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简约适度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 | 第50-55页 |
第一节 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 第50-51页 |
一、运用生态经济手段引导生活方式的转化 | 第50-51页 |
二、由政府主导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 | 第51页 |
第二节 构建绿色消费方式 | 第51-53页 |
一、培育公民绿色消费意识 | 第51-52页 |
二、深化绿色消费方式的宣传机制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往方式 | 第53-55页 |
一、培育公民生态意识 | 第53-54页 |
二、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