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山西和顺许村乡村建设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研究基础第14-15页
    1.6 研究框架第15-16页
第2章 公共艺术在中国乡村发展情况第16-36页
    2.1 中国近现代乡村建设发展概况第16-21页
        2.1.1 中国近现代乡村历史进程第16-19页
        2.1.2 中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第19-21页
    2.2 公共艺术理论概述第21-26页
        2.2.1 概念界定第21-22页
        2.2.2 起源和发展第22-24页
        2.2.3 公共艺术特征第24-26页
    2.3 公共艺术在国外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第26-29页
    2.4 公共艺术在中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第29-35页
        2.4.1 雨补鲁村乡村建设项目第30-32页
        2.4.2 碧山计划第32-33页
        2.4.3 福建上坪村复兴计划第33-35页
    2.5 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许村乡建第36-64页
    3.1 许村公共艺术计划背景第36-40页
        3.1.1 许村的区位分析和乡村环境分析第37-39页
        3.1.2 地域文化背景第39页
        3.1.3 产业及人口发展基础第39-40页
    3.2 许村公共艺术介入模式第40-42页
        3.2.1 多元联动的介入模式第40-41页
        3.2.2 多元联动介入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比较第41-42页
    3.3 物件性介入策略第42-48页
        3.3.1 乡村场所空间地域性表达第43-45页
        3.3.2 乡村场所空间公共性表达第45-46页
        3.3.3 乡村场所空间艺术性表达第46-48页
    3.4 事件性介入策略第48-51页
        3.4.1 持续性乡村公共艺术节计划第48-50页
        3.4.2 与公共艺术相关的产业建立与衍生第50-51页
    3.5 许村公共艺术策略的成果第51-60页
        3.5.1 乡村空间环境提升第51-53页
        3.5.2 乡村文化重塑第53-58页
        3.5.3 经济增长、产业优化与人口回归第58-60页
    3.6 许村公共艺术计划的结果分析第60-62页
        3.6.1 成功条件第61-62页
        3.6.2 适用范围第62页
        3.6.3 局限性第62页
    3.7 小结第62-64页
第4章 公共艺术介入许村对中国乡建的启发第64-70页
    4.1 公共艺术介入对于乡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第64-66页
        4.1.1 塑造多元主体联动关系第64-65页
        4.1.2 提高空间品质和增强文化内涵第65-66页
        4.1.3 实现产业升级人口回归第66页
    4.2 公共艺术介入中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第66-68页
        4.2.1 乡村空间提升第66-67页
        4.2.2 乡村功能活化第67页
        4.2.3 产业升级转型第67-68页
    4.3 公共艺术介入中国乡村建设的注意事项第68-70页
        4.3.1 避免艺术个人主义的过度表达第68页
        4.3.2 避免乡村文化的城市化第68页
        4.3.3 避免公共艺术作用的过分放大第68-70页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网络资料第74-76页
附图目录第76-78页
附表目录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第80页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第80-81页
附录1: 渠岩访谈稿第81-85页
附录2: 许村村民调查问卷第85-87页
附录3: 毕业设计第87-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消费意识中日对照研究--以东京都町田市及大连市大学的调查为中心
下一篇:中国耕地撂荒的空间格局及气候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