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纯经济损失概述 | 第14-25页 |
第一节 纯经济损失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第二节 纯经济损失的词源与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纯经济损失的词源 | 第14-15页 |
二、纯经济损失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纯经济损失的性质与特征 | 第16-19页 |
一、纯经济损失的性质 | 第16-17页 |
二、纯经济损失的特征 | 第17-19页 |
第四节 纯经济损失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9-22页 |
一、纯经济损失与经济损失的区别 | 第19-20页 |
二、纯经济损失与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的区别 | 第20页 |
三、纯经济损失与预期损失的区别 | 第20-21页 |
四、纯经济损失与财产上损失、非财产上损失的区别 | 第21-22页 |
第五节 纯经济损失的类型 | 第22-25页 |
一、反射损失(ricochet loss) | 第22-23页 |
二、转移损失(transferred loss) | 第23-24页 |
三、公共市场、运输通道和公用设施的关闭 | 第24页 |
四、对错误信息、建议和专业服务的信赖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两大法系中纯经济损失问题的立法与学说 | 第25-34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中法德两国关于纯经济损失问题的立法规定与理论发展 | 第25-28页 |
一、法国关于纯经济损失保护的立法规定与理论制度 | 第25-26页 |
二、德国关于纯经济损失保护的立法规定和理论制度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普通法系中英美两国关于纯经济损失问题的立法规定与理论发展 | 第28-31页 |
一、英国关于纯经济损失保护的立法规定与司法探索 | 第28-30页 |
二、美国关于纯经济损失保护的立法规定与司法探索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两大法系在司法实践领域关于纯经济损失保护的探索 | 第31-34页 |
一、过失陈述类型 | 第31-32页 |
二、遗嘱案件 | 第32-33页 |
三、雇主案件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纯经济损失可赔偿与否的各种考量因素 | 第34-40页 |
第一节 纯经济损失责任排除规则的理论依据 | 第34-37页 |
一、诉讼闸门理论(Floodgates) | 第34页 |
二、"抑制"理论 | 第34-35页 |
三、特殊的被告 | 第35页 |
四、法律体系的平衡 | 第35-36页 |
五、责任保险的作用 | 第36页 |
六、法律保护的价值的排序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纯经济损失排除规则依据的不合理性 | 第37-40页 |
一、诉讼闸门理论的不科学性 | 第37页 |
二、公平正义的要求 | 第37-38页 |
三、责任保险的弊端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我国关于纯经济损失的侵权损害赔偿的立法、判决考察和理论观点 | 第40-47页 |
第一节 纯经济损失侵权法保护的立法规定 | 第40-43页 |
一、狭义的法律的相关规定 | 第40-41页 |
二、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 | 第41-42页 |
三、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纯经济损失侵权法保护的案例分析 | 第43-45页 |
一、山西太原南郊化工厂诉德阳市东方企业贸易公司购销合同货款纠纷案 | 第43-44页 |
二、罗倩诉奥士达公司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理论界对于纯经济损失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将纯经济损失引入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大致设想 | 第47-54页 |
第一节 现行《侵权责任法》的不合理之处 | 第47-48页 |
一、债权的侵权法保护问题 | 第47页 |
二、被扶养人生活费和死亡赔偿金问题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合同法与侵权法调整范围的界定 | 第48-50页 |
第三节 纯经济损失概念在侵权责任法中的引入以及类型化 | 第50-54页 |
一、人身侵权中第三人遭受的纯经济损失(反射损失) | 第50-52页 |
二、专业人员的虚假陈述导致的纯经济损失 | 第52-53页 |
三、第三人侵害债权造成的纯经济损失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