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材料设计 | 第14-15页 |
1.3 计算热力学 | 第15-20页 |
1.3.1 纯组元 | 第16页 |
1.3.2 化合物能量模型(Compound Energy Formalism) | 第16-17页 |
1.3.3 替换溶体模型(substitutional solution model) | 第17页 |
1.3.4 严格化学计量比相和有限固溶化合物 | 第17-18页 |
1.3.5 有序无序模型(partitioning model) | 第18-19页 |
1.3.6 多元外推模型 | 第19-20页 |
1.4 计算扩散动力学 | 第20-25页 |
1.4.1 扩散系数 | 第21-22页 |
1.4.2 原子移动性模型 | 第22-24页 |
1.4.3 原子移动性参数优化方法 | 第24-25页 |
1.5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制备与测试方法 | 第27-31页 |
2.1 合金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 扩散偶的制备 | 第28页 |
2.3 样品测试及分析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合金体系的热力学研究 | 第31-79页 |
3.1 二元系 | 第33-46页 |
3.1.1 Fe-Mn | 第33-34页 |
3.1.2 Fe-Al | 第34-35页 |
3.1.3 Fe-Si | 第35-36页 |
3.1.4 Fe-C | 第36-37页 |
3.1.5 Mn-Al | 第37-38页 |
3.1.6 Mn-Si | 第38-43页 |
3.1.7 Mn-C | 第43-44页 |
3.1.8 Al-Si | 第44页 |
3.1.9 Al-C | 第44-45页 |
3.1.10 Si-C | 第45-46页 |
3.2 三元系 | 第46-77页 |
3.2.1 Fe-Mn-Al | 第46-49页 |
3.2.2 Fe-Mn-Si | 第49-56页 |
3.2.3 Fe-Mn-C | 第56-57页 |
3.2.4 Fe-Al-Si | 第57-58页 |
3.2.5 Fe-Al-C | 第58-67页 |
3.2.6 Fe-Si-C | 第67-70页 |
3.2.7 Mn-Al-C | 第70-74页 |
3.2.8 Mn-Si-C | 第74-77页 |
3.2.9 Mn-Al-Si | 第77页 |
3.2.10 Al-Si-C | 第77页 |
3.3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合金体系的扩散动力学研究 | 第79-115页 |
4.1 BCC相 | 第79-97页 |
4.1.1 自扩散原子移动性 | 第79-81页 |
4.1.2 二元系 | 第81-88页 |
4.1.3 三元系 | 第88-97页 |
4.2 FCC相 | 第97-114页 |
4.2.1 自扩散原子移动性 | 第97-98页 |
4.2.2 二元系 | 第98-106页 |
4.2.3 三元系 | 第106-114页 |
4.3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五章 轻质高强钢热、动力学数据库的应用 | 第115-125页 |
5.1 高温相变(液固相线、包晶反应) | 第115-119页 |
5.2 固态相变(两相区退火) | 第119-120页 |
5.3 面向Fe-Mn-Al-Si-C钢的集成计算材料工程 | 第120-123页 |
5.4 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6.1 结论 | 第125-126页 |
6.2 展望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5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50-151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 第151-152页 |
学术会议 | 第151页 |
获得奖项 | 第151-15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