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课题研究意义及来源 | 第10页 |
| 1.2 电动汽车能量回收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 1.3 电动汽车能量回收技术的研究方向 | 第12-13页 |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6页 |
| 2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控制理论 | 第16-28页 |
| 2.1 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 第16页 |
|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16-18页 |
| 2.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 | 第18-23页 |
| 2.3.1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转速环PI调节器参数整定方法 | 第19-20页 |
| 2.3.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电流环PI调节器参数整定方法 | 第20-21页 |
| 2.3.3 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算法原理 | 第21-23页 |
| 2.4 永磁同步电机能量回收控制方法 | 第23-26页 |
| 2.4.1 永磁同步电机再生制动原理 | 第23页 |
| 2.4.2 基于设定q轴电流的制动控制方法分析 | 第23-25页 |
| 2.4.3 基于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算法的制动控制方法分析 | 第25-26页 |
| 2.5 影响电动汽车能量回收效率的因素 | 第26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3 电动汽车能量回收系统分析与功能仿真 | 第28-40页 |
| 3.1 双向DC/DC变换器仿真 | 第28-30页 |
| 3.1.1 搭建双向DC/DC仿真模型 | 第28-30页 |
| 3.1.2 双向DC/DC仿真结果分析 | 第30页 |
| 3.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 第30-34页 |
| 3.2.1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的仿真实现方法 | 第31-33页 |
| 3.2.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 3.3 直流电机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仿真 | 第34-35页 |
| 3.4 永磁同步电机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仿真 | 第35-38页 |
| 3.4.1 搭建永磁同步电机制动能量回馈系统仿真模型 | 第35-37页 |
| 3.4.2 永磁同步电机制动能量回馈仿真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4 电动汽车能量回收控制器设计与实验验证 | 第40-56页 |
| 4.1 能量回收控制器硬件平台架构 | 第40-41页 |
| 4.2主控芯片TMS320F2812 | 第41-42页 |
| 4.2.1 TMS320F2812的性能介绍 | 第41页 |
| 4.2.2 TMS320F2812外围硬件电路设计 | 第41-42页 |
| 4.3 能量回收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第42-48页 |
| 4.3.1 主功率电路设计 | 第43-44页 |
| 4.3.2 驱动电路设计 | 第44-45页 |
| 4.3.3 信号采集电路及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第45-47页 |
| 4.3.4 系统保护电路设计 | 第47-48页 |
| 4.4 能量回收控制器程序设计 | 第48-51页 |
| 4.5 永磁同步电机能量回收控制实验 | 第51-55页 |
| 4.5.1 永磁同步电机能量回收控制器实验平台展示 | 第51-52页 |
| 4.5.2 永磁同步电机能量回收控制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5 电动汽车能量回收控制策略仿真研究 | 第56-64页 |
| 5.1 ADVISOR中的纯电动汽车模型 | 第56页 |
| 5.2 ADVISOR中原有的制动控制策略 | 第56-58页 |
| 5.3 分段式制动力分配策略模型设计 | 第58-61页 |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6.1 总结 | 第64页 |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