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技术的生态风险发生机理与防控机制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国外技术的生态风险发生机理与防控机制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国内技术的生态风险发生机理与防控机制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国内外技术的生态风险发生机理与防控机制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4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技术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解析 | 第21-31页 |
2.1 人类生存环境演变中的技术因素 | 第21-25页 |
2.1.1 环境演变中的技术影响 | 第21-24页 |
2.1.2 环境变化中的技术建构 | 第24-25页 |
2.2 技术变迁中的环境作用 | 第25-27页 |
2.2.1 技术变迁的时间进程与空间分布 | 第25页 |
2.2.2 技术演化的环境建构 | 第25-27页 |
2.3 技术生态风险的现实归集 | 第27-31页 |
2.3.1 现代技术的生态风险 | 第27-30页 |
2.3.2 技术生态风险的规避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技术生态位向技术生态域的跃迁 | 第31-43页 |
3.1 生态位的概念发展 | 第31-35页 |
3.1.1 生态学的生态位概念 | 第31-33页 |
3.1.2 技术生态位概念 | 第33-35页 |
3.2 功能角度的技术生态域概念 | 第35-40页 |
3.2.1 “域”的内涵 | 第35-39页 |
3.2.2 技术生态域的功能定义 | 第39-40页 |
3.3 技术生态位向技术生态域的转化 | 第40-43页 |
3.3.1 “生态位”向“生态域”转化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3.3.2 “生态位”向“生态域”转化的综合方法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技术生态域功能设定与建构原则 | 第43-50页 |
4.1 我国当下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生态风险 | 第43-45页 |
4.1.1 资源问题的生态风险 | 第43-44页 |
4.1.2 环境问题的生态风险 | 第44-45页 |
4.2 面向环境的技术生态域功能 | 第45-46页 |
4.2.1 技术-经济发展的环境要求 | 第45页 |
4.2.2 面向环境要求的技术域功能 | 第45-46页 |
4.3 面向功能的技术生态域建构原则 | 第46-50页 |
4.3.1 环境导向原则 | 第46-47页 |
4.3.2 文化嵌入原则 | 第47页 |
4.3.3 制度与技术导向原则 | 第47-48页 |
4.3.4 反馈与再域定原则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技术生态域的结构及运行 | 第50-59页 |
5.1 技术生态域蕴含的基本要素 | 第50-51页 |
5.2 技术生态域各方利益博弈与平衡 | 第51-53页 |
5.2.1 技术活动参与方 | 第51-52页 |
5.2.2 技术生态域各方利益分析 | 第52-53页 |
5.3 技术生态域结构模式 | 第53-55页 |
5.3.1 以技术为中心的生态域结构 | 第53-54页 |
5.3.2 以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域结构 | 第54-55页 |
5.3.3 以管理为中心的生态域结构 | 第55页 |
5.4 技术生态域运行机制 | 第55-59页 |
5.4.1 利益协商机制 | 第56页 |
5.4.2 风险预防机制 | 第56-57页 |
5.4.3 失误纠错机制 | 第57页 |
5.4.4 灾难处置机制 | 第57-59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