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中的结构表达研究--以日本建筑师作品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建筑空间中的结构表达历史脉络 | 第13-15页 |
1.1.2 日本现当代建筑背景下的结构表达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21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解析及概念解读 | 第24-36页 |
2.1 结构的表达 | 第24-27页 |
2.1.1 结构的本体认识 | 第24-26页 |
2.1.2 结构表达的内涵 | 第26-27页 |
2.2 空间感知的提出 | 第27-29页 |
2.2.1 感知的概念 | 第28-29页 |
2.2.2 感知的要素 | 第29页 |
2.2.3 感知介入结构表达的重要性 | 第29页 |
2.3 空间感知的相关理论 | 第29-35页 |
2.3.1 格式塔心理学 | 第30-31页 |
2.3.2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 第31-33页 |
2.3.3 场所精神理论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存在结构表达倾向的日本建筑师作品 | 第36-64页 |
3.1 建筑师的选择 | 第36-39页 |
3.2 丹下健三——空间关注与结构激情 | 第39-43页 |
3.2.1 “空间”概念的引用 | 第39-41页 |
3.2.2 结构激情的表达 | 第41-42页 |
3.2.3 小结 | 第42-43页 |
3.3 伊东丰雄——结构的“临时性”表达 | 第43-49页 |
3.3.1 构件变体 | 第43-44页 |
3.3.2 力流再现 | 第44-45页 |
3.3.3 几何抽象 | 第45-46页 |
3.3.4 结构渗透 | 第46-47页 |
3.3.5 小结 | 第47-49页 |
3.4 SANAA——结构在空间中的投射 | 第49-54页 |
3.4.1 轻 | 第49-50页 |
3.4.2 薄 | 第50-51页 |
3.4.3 透 | 第51-53页 |
3.4.4 小结 | 第53-54页 |
3.5 石上纯也——结构消隐与空间暖昧 | 第54-58页 |
3.5.1 尺度异常 | 第54-55页 |
3.5.2 界面暖昧 | 第55-56页 |
3.5.3 维度转化 | 第56-57页 |
3.5.4 小结 | 第57-58页 |
3.6 隈研吾——材料的“结构性”使用 | 第58-63页 |
3.6.1 木 | 第58-59页 |
3.6.2 石 | 第59-61页 |
3.6.3 竹 | 第61-62页 |
3.6.4 小结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建筑空间中的结构表达手法研究 | 第64-102页 |
4.1 基于空间感知的结构表达原则和目的 | 第64-67页 |
4.1.1 基于空间感知的结构表达原则 | 第64-65页 |
4.1.2 基于空间感知的结构表达目的 | 第65-66页 |
4.1.3 基于空间感知的结构表达方式 | 第66-67页 |
4.2 视觉维度下建筑空间中的结构表达 | 第67-82页 |
4.2.1 结构力学逻辑表现 | 第68-73页 |
4.2.2 结构几何形体操作 | 第73-78页 |
4.2.3 结构材料本质再现 | 第78-82页 |
4.3 知觉维度下建筑空间中的结构表达 | 第82-93页 |
4.3.1 空间的流动——诗意性再现 | 第82-85页 |
4.3.2 空间的断裂——戏剧性对比 | 第85-87页 |
4.3.3 空间的模糊——多义性生成 | 第87-93页 |
4.4 精神维度下建筑空间中的结构表达 | 第93-101页 |
4.4.1 自然回归 | 第94-97页 |
4.4.2 记忆重拾 | 第97-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全文总结 | 第102-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