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本文合成化合物结构式及名称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2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原理 | 第12-13页 |
1.3 三嗪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30页 |
1.3.1 三嗪类衍生物作为传输材料的应用 | 第13-20页 |
1.3.2 三嗪类衍生物作为热激发延迟荧光材料的应用 | 第20-22页 |
1.3.3 三嗪类衍生物作为主体材料的应用 | 第22-30页 |
1.3.4 小结 | 第30页 |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实验试剂和测试仪器 | 第32-35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2.2 测试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33-35页 |
2.2.1 核磁 | 第33页 |
2.2.2 质谱 | 第33页 |
2.2.3 热分析测试 | 第33-34页 |
2.2.4 单晶数据 | 第34页 |
2.2.5 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 | 第34页 |
2.2.6 单线态和三线态能级的测量 | 第34页 |
2.2.7 电致发光器件的测试条件 | 第34-35页 |
第3章 三膦氧取代三苯基三嗪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光电特性 | 第35-5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3.1.1 三膦氧取代三苯基三嗪分子o-TPPOTZ的合成 | 第35-36页 |
3.1.2 三膦氧取代三苯基三嗪分子m-TPPOTZ的合成 | 第36页 |
3.1.3 三膦氧取代三苯基三嗪分子p-TPPOTZ的合成 | 第36-3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8-54页 |
3.2.1 结构表征 | 第38-41页 |
3.2.2 热性质 | 第41-42页 |
3.2.3 光物理性能 | 第42-45页 |
3.2.4 电化学性能 | 第45-46页 |
3.2.5 量化计算 | 第46-49页 |
3.2.6 电致发光性能 | 第49-54页 |
3.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膦氧取代三嗪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光电特性 | 第55-72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5-59页 |
4.1.1 单膦氧取代三嗪分子PhCzSPOTZ的合成 | 第55-56页 |
4.1.2 单膦氧取代三嗪分子DCzSPOTZ的合成 | 第56-57页 |
4.1.3 单膦氧取代三嗪分子DPhSPOTZ的合成 | 第57页 |
4.1.4 单膦氧取代三嗪分子PhNPh2SPOTZ的合成 | 第57-58页 |
4.1.5 单膦氧取代三嗪分子DNPh2SPOTZ的合成 | 第58-5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9-70页 |
4.2.1 结构表征 | 第59-63页 |
4.2.2 热性质 | 第63-64页 |
4.2.3 光物理性能 | 第64-66页 |
4.2.4 电化学性能 | 第66-67页 |
4.2.5 量化计算 | 第67-70页 |
4.3 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膦氧取代双极三苯基三嗪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光电特性 | 第72-90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72-77页 |
5.1.1 单膦氧取代三苯基三嗪分子o-DCzSPOTPTZ的合成 | 第72-73页 |
5.1.2 单膦氧取代三苯基三嗪分子m-DCzSPOTPTZ的合成 | 第73页 |
5.1.3 单膦氧取代三苯基三嗪分子p-DCzSPOTPTZ的合成 | 第73-75页 |
5.1.4 双膦氧取代三苯基三嗪分子o-SCzDPOTPTZ的合成 | 第75页 |
5.1.5 双膦氧取代三苯基三嗪分子m-SCzDPOTPTZ的合成 | 第75-76页 |
5.1.6 双膦氧取代三苯基三嗪分子p-SCzDPOTPTZ的合成 | 第76-7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7-89页 |
5.2.1 结构表征 | 第77-82页 |
5.2.2 热性质 | 第82-83页 |
5.2.3 光物理性能 | 第83-86页 |
5.2.4 电化学性能 | 第86-87页 |
5.2.5 量化计算 | 第87-89页 |
5.3 小结 | 第89-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0页 |
附录 | 第100-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