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理论论文--绘画评论、欣赏论文

安德鲁·马松30年代绘画中暴力主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绪论第9-13页
    研究意义第9-10页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0-11页
    一战前后法国文化概述第11-13页
第一章 马松在20年代的绘画中潜在的暴力因素第13-21页
    1.1 马松在战后回国的早期创作第13-18页
        1.1.1 对生命的肯定与对生活的绝望第14-16页
        1.1.2 自我边界的模糊第16-17页
        1.1.3 早期超现实主义创作第17-18页
    1.2 马松在2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第18-21页
        1.2.1 自动主义的思想资源第18页
        1.2.2 自动主义对自我本质的质疑第18页
        1.2.3 马松的自动主义图像的生成第18-21页
第二章 作为自我“谈话疗法”的暴力第21-30页
    2.1 马松加入持异议的超现实主义者团体第22-24页
        2.1.1 布列东的超现实主义团体的危机(领袖危机)第22-24页
        2.1.2 持异议的超现实主义者第24页
    2.2 30年代早期的《大屠杀》系列第24-30页
        2.2.1 马松创作《大屠杀》系列时的背景第25-26页
        2.2.2 马松创作《大屠杀》时对潜意识的理解第26-28页
        2.2.3 马松创作《大屠杀》的神话背景第28-30页
第三章 作为对社会的理解和治疗方案的暴力第30-36页
    3.1 与巴塔耶的共事第30-33页
        3.1.1 《阿塞法尔》的目标及其突围第30-31页
        3.1.2 《阿塞法尔》的图像及其意义第31-33页
    3.2 马松后期的创作第33-36页
        3.2.1 米诺陶神话的当代价值第33-34页
        3.2.2 米诺陶的图像及其意义第34-36页
第四章 存在主义倾向的暴力第36-42页
    4.1 自然的暴力与对融合的渴望第36-39页
        4.1.1 超现实主义中的螳螂第36-37页
        4.1.2 对融合的渴望与恐惧第37-39页
    4.2 后期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第39-42页
        4.2.1 存在者的性与死亡第39-40页
        4.2.2 存在者的出生创伤第40-42页
结语第42-44页
致谢第44-45页
注释第45-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附录第50-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探析“藏境”在花鸟画中的体现
下一篇:雕塑《收租院》版权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