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区USLE土壤侵蚀模型应用研究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土壤侵蚀沉积物示踪分析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3 浅沟侵蚀因子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础数据和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1.3 土壤和植被条件 | 第20页 |
2.1.4 气象与水文条件 | 第20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1-23页 |
2.3.1 空间影像数据处理 | 第21页 |
2.3.2 数据插值处理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土壤侵蚀因子分析提取 | 第23-36页 |
3.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 第23-24页 |
3.1.1 降雨侵蚀力因子研计算模型 | 第23页 |
3.1.2 降雨侵蚀力因子的提取计算 | 第23-24页 |
3.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 第24-26页 |
3.2.1 土壤可蚀性因子(K)模型 | 第24-25页 |
3.2.2 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计算 | 第25-26页 |
3.3 坡度坡长因子(LS) | 第26-27页 |
3.3.1 坡度坡长因子(LS)模型 | 第26-27页 |
3.3.2 坡度坡长因子(LS)计算 | 第27页 |
3.4 植被覆盖因子(C) | 第27-29页 |
3.4.1 植被覆盖度的提取 | 第27-29页 |
3.4.2 植被覆盖管理因子的提取 | 第29页 |
3.5 水保措施因子(P) | 第29-36页 |
3.5.1 水保措施因子P值计算 | 第29页 |
3.5.2 P值提取结果 | 第29-36页 |
第四章 土壤侵蚀模型预测结果 | 第36-55页 |
4.1 USLE模型土壤侵蚀模数预测 | 第36-44页 |
4.1.1 毛尖山流域模型预测结果 | 第37-39页 |
4.1.2 沙河埠流域模型预测结果 | 第39-42页 |
4.1.3 潜山流域模型预测结果 | 第42-44页 |
4.2 USLE-G修正模型土壤侵蚀模数预测 | 第44-52页 |
4.2.1 引入G因子的毛尖山流域侵蚀预测结果 | 第45-47页 |
4.2.2 引入G因子的沙河埠流域侵蚀预测结果 | 第47-49页 |
4.2.3 引入G因子的潜山流域侵蚀预测结果 | 第49-52页 |
4.3 模型精度评价 | 第52-55页 |
第五章 各流域土壤侵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5-73页 |
5.1 坡度坡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55-62页 |
5.1.1 毛尖山流域 | 第55-57页 |
5.1.2 沙河埠流域 | 第57-60页 |
5.1.3 潜山流域 | 第60-62页 |
5.2 植被覆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62-69页 |
5.2.1 毛尖山流域 | 第62-65页 |
5.2.2 沙河埠流域 | 第65-67页 |
5.2.3 潜山流域 | 第67-69页 |
5.3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69-73页 |
5.3.1 毛尖山流域 | 第69-70页 |
5.3.2 沙河埠流域 | 第70-71页 |
5.3.3 潜山流域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创新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