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3.1 地下互通立交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3.2 匝道线形安全研究 | 第11-12页 |
1.3.3 分流区减速车道研究 | 第12-14页 |
1.3.4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关键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隧道匝道形式及行车安全影响因素 | 第16-23页 |
2.1 隧道匝道形式 | 第16-18页 |
2.1.1 设计形式 | 第16-18页 |
2.1.2 交通特征 | 第18页 |
2.2 行车安全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2.2.1 驾驶员因素 | 第18-19页 |
2.2.2 车辆因素 | 第19页 |
2.2.3 道路因素 | 第19-20页 |
2.2.4 隧道环境因素 | 第20页 |
2.3 隧道匝道行车安全主要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2.3.1 隧道匝道线形 | 第21页 |
2.3.2 出入口 | 第21-22页 |
2.3.3 减速车道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隧道匝道视距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 | 第23-37页 |
3.1 停车视距 | 第23页 |
3.2 平、竖曲线视距分析 | 第23-29页 |
3.2.1 横向净距 | 第23-24页 |
3.2.2 平曲线路段 | 第24-25页 |
3.2.3 竖曲线路段 | 第25-28页 |
3.2.4 平、竖曲线停车视距分析 | 第28-29页 |
3.3 隧道匝道内三维几何线形视距分析 | 第29-34页 |
3.3.1 三维建模 | 第29-33页 |
3.3.2 三维视距检验及优化措施 | 第33-34页 |
3.4 隧道入口匝道合流区视距分析 | 第34-36页 |
3.4.1 通视三角区 | 第34-35页 |
3.4.2 安全视距分析及优化措施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驾驶员压迫感的隧道匝道线形安全设计研究 | 第37-49页 |
4.1 室内行车实验 | 第37-40页 |
4.1.1 实验内容及目的 | 第37-38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4.1.3 实验人员 | 第39-40页 |
4.2 试验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第40-41页 |
4.2.1 心生理数据采集 | 第40页 |
4.2.2 车速及位置点数据采集 | 第40页 |
4.2.3 心生理数据预处理 | 第40-41页 |
4.3 心生理指标选取 | 第41-44页 |
4.3.1 心生理指标 | 第41-42页 |
4.3.2 敏感性指标选取 | 第42-43页 |
4.3.3 心生理指标阈值 | 第43-44页 |
4.4 心生理数据分析 | 第44-47页 |
4.4.1 曲率半径和△β/(α+θ)的关系 | 第44-45页 |
4.4.2 纵坡坡度和△β/(α+θ)的关系 | 第45页 |
4.4.3 车速和△β/(α+θ)的关系 | 第45-46页 |
4.4.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46-47页 |
4.5 设计指标优化建议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隧道出口匝道减速车道优化设计研究 | 第49-66页 |
5.1 速度错觉 | 第49-50页 |
5.1.1 速度错觉概述 | 第49页 |
5.1.2 隧道内速度错觉形成原因 | 第49-50页 |
5.2 基于二次减速理论减速车道长度计算 | 第50-53页 |
5.2.1 减速车道的定义及形式 | 第50-51页 |
5.2.2 二次减速理论 | 第51-52页 |
5.2.3 主要指标及参数 | 第52-53页 |
5.2.4 减速车道长度计算 | 第53页 |
5.3 室内行车实验 | 第53-56页 |
5.3.1 实验方案 | 第54页 |
5.3.2 实验数据及有效性分析 | 第54-56页 |
5.4 分流点、分流鼻点车速特征及优化设计 | 第56-65页 |
5.4.1 分流点运行速度V_0 | 第56-58页 |
5.4.2 分流鼻点运行速度V_2 | 第58-61页 |
5.4.3 减速特征分析 | 第61-62页 |
5.4.4 设计指标优化 | 第62-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