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途径概述 | 第20-26页 |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途径的涵义 | 第20-22页 |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 | 第20-21页 |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 | 第21页 |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途径 | 第21-22页 |
二、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教育途径建设的重要性 | 第22-23页 |
(一)主体特殊性 | 第22-23页 |
(二)时代重要性 | 第23页 |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教育途径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23-26页 |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第24页 |
(二)秉持“以人为本”理念 | 第24-25页 |
(三)注重教育的实效性 | 第25页 |
(四)整合多种途径合力育人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面临的形势 | 第26-33页 |
一、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时代特征 | 第26-28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第26-27页 |
(二)中国正全面融入全球化浪潮 | 第27-28页 |
(三)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 | 第28页 |
二、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有利因素 | 第28-30页 |
(一)新时代焕发政治发展新生机 | 第28-29页 |
(二)全球化促进教育理念新发展 | 第29页 |
(三)互联网创设政治参与新方式 | 第29-30页 |
三、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30-33页 |
(一)西方政治文化的不断渗透 | 第30-31页 |
(二)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 | 第31-32页 |
(三)网络发展带来的挑战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 第33-42页 |
一、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一)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冲击 | 第33-34页 |
(二)教学效果有效性不足 | 第34-35页 |
(三)学生主体性意识偏弱 | 第35-36页 |
二、社会实践途径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一)实践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第36页 |
(二)实践教育组织力度不够 | 第36页 |
(三)实践教育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 第36-37页 |
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 第37-38页 |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水平不高 | 第38-39页 |
(三)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不够规范 | 第39页 |
四、网络途径建设方面 | 第39-42页 |
(一)网络资源构建利用不充分 | 第39-40页 |
(二)网络信息监督管理不完善 | 第40-41页 |
(三)网络教育工作人员欠专业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途径的优化 | 第42-53页 |
一、政治观教育途径优化的基本导向 | 第42-43页 |
(一)教育要融入生活 | 第42页 |
(二)教育要面向社会 | 第42-43页 |
(三)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 第43页 |
二、切实加强政治观教育主渠道建设 | 第43-46页 |
(一)以先进思想理论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 | 第43-44页 |
(二)贴近实际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 第44-45页 |
(三)强化学生主体性参与意识和能力 | 第45-46页 |
三、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活动新机制 | 第46-48页 |
(一)切实提高实践的重要性认识 | 第46页 |
(二)构建积极参与型的实践平台 | 第46-47页 |
(三)完善社会实践活动考评机制 | 第47-48页 |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育人作用 | 第48-50页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 第48页 |
(二)加强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 第48-49页 |
(三)深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第49-50页 |
(四)规范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 第50页 |
五、推进网络渠道政治观教育的建设和规范 | 第50-53页 |
(一)善用网络新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 第50-51页 |
(二)提高网络政治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第51-52页 |
(三)培养和建立专业的信息化工作队伍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