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债务可持续性内涵 | 第14-16页 |
1.2.2 关于债务可持续性的判断条件和标准 | 第16-17页 |
1.2.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第17-18页 |
1.2.4 我国债务可持续性的研究 | 第18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0-23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1.6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2.1.1 地方政府债务 | 第24-25页 |
2.1.2 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 | 第25页 |
2.2 基本理论梳理 | 第25-27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5-26页 |
2.2.2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6页 |
2.2.3 公共债务理论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估计与分析 | 第28-33页 |
3.1 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估计 | 第28-31页 |
3.1.1 估计原理 | 第28-29页 |
3.1.2 数据来源和数据筛选 | 第29-30页 |
3.1.3 债务规模估计结果 | 第30-31页 |
3.2 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31-32页 |
3.2.1 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速较快 | 第31页 |
3.2.2 对28省(市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判断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地方债务可持续性分析-跨期预算约束视角 | 第33-40页 |
4.1 理论模型 | 第33-35页 |
4.1.1 非蓬齐博弈条件及其检验思路 | 第33-34页 |
4.1.2 线性反馈规则下的非蓬齐博弈条件 | 第34-35页 |
4.2 实证分析 | 第35-39页 |
4.2.1 变量的选取 | 第35-36页 |
4.2.2 单位根检验 | 第36-37页 |
4.2.3 条件检验 | 第37-38页 |
4.2.4 稳健性分析 | 第38页 |
4.2.5 检验结果的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地方债务可持续性分析-经济增长视角 | 第40-47页 |
5.1 理论模型 | 第40-41页 |
5.2 实证检验 | 第41-46页 |
5.2.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5.2.2 固定效应模型检验 | 第42-43页 |
5.2.3 稳健性分析 | 第43-45页 |
5.2.4 工具变量模型 | 第45-4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6.2.1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 | 第47-48页 |
6.2.2 严格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预算管理 | 第48页 |
6.2.3 稳步推进地方债务存量置换 | 第48-49页 |
6.2.4 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 | 第49页 |
6.2.5 加快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