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1 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分析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2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 第13-2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3-14页 |
2.2 数据资料 | 第14-15页 |
2.2.1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 | 第14页 |
2.2.2 其他数据 | 第14-15页 |
2.3 数据预处理 | 第15-21页 |
2.3.1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预处理 | 第15-18页 |
2.3.2 其他数据预处理 | 第18-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福州主城区大气环境污染时间特征分析 | 第22-37页 |
3.1 大气污染物浓度时间变化特征 | 第22-32页 |
3.1.1 季节变化特征 | 第22-26页 |
3.1.2 逐月变化特征 | 第26-28页 |
3.1.3 工作日及周末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3.1.4 重大事件时间变化特征 | 第29-32页 |
3.2 大气污染物浓度与气象因素相关分析 | 第32-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福州主城区大气环境污染区域变异特征分析 | 第37-59页 |
4.1 空间插值理论及方法 | 第37-41页 |
4.1.1 空间插值原理 | 第37页 |
4.1.2 空间插值方法 | 第37-40页 |
4.1.3 空间插值分析交叉验证 | 第40-41页 |
4.2 大气环境污染实测站点空间插值 | 第41-44页 |
4.2.1 插值结果交叉验证 | 第41-43页 |
4.2.2 最优空间插值方法确定 | 第43-44页 |
4.3 大气环境污染空间插值方法优化 | 第44-52页 |
4.3.1 大气环境污染模拟站点建立 | 第45-46页 |
4.3.2 多元逐步回归模型 | 第46-47页 |
4.3.3 大气环境污染影响因子相关分析 | 第47-49页 |
4.3.4 大气环境污染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4.3.5 优化前后最优空间插值方法对比 | 第51-52页 |
4.4 大气环境污染区域变异特征分析 | 第52-58页 |
4.4.1 从行政区方面 | 第52-55页 |
4.4.2 从环境功能区方面 | 第55-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福州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 第59-73页 |
5.1 AQI指数评价法 | 第59-62页 |
5.1.1 AQI污染等级划分及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5.1.2 基于AQI评价法的空气质量级别 | 第60-62页 |
5.2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 第62-70页 |
5.4.1 人工神经网络 | 第63页 |
5.4.2 模型的选择—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63-65页 |
5.4.3 BP神经网络在R中的实现 | 第65-69页 |
5.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福州主城区空气质量评价 | 第69-70页 |
5.3 评价结果对比 | 第70-71页 |
5.4 空气质量指数探讨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