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寺湾油田北沟83井区长2储层综合评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开题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2 储层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4.1 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2 面临的问题及研究难点 | 第14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地质概况 | 第15-19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7页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7-18页 |
2.3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地层对比与划分 | 第19-27页 |
3.1 地层对比原则及标志层的确认 | 第19-27页 |
3.1.1 地层对比原则 | 第19-20页 |
3.1.2 标志层的确认 | 第20-22页 |
3.1.3 研究区长2油层组的划分与对比 | 第22-27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 第27-29页 |
4.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7页 |
4.2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7-29页 |
第五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29-41页 |
5.1 沉积相类型及分类 | 第29-33页 |
5.1.1 主要相标志 | 第29-31页 |
5.1.2 测井相特征 | 第31-32页 |
5.1.3 沉积相特征 | 第32-33页 |
5.2 沉积微相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33-38页 |
5.2.1 沉积微相类型 | 第33-34页 |
5.2.2 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 第34-38页 |
5.3 砂体展布特征 | 第38-41页 |
第六章 储层特征 | 第41-62页 |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1-43页 |
6.1.1 岩石类型 | 第41页 |
6.1.2 岩石特征 | 第41-42页 |
6.1.3 砂岩胶结物和杂基成份特征 | 第42页 |
6.1.4 砂岩结构特征 | 第42-43页 |
6.2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43-50页 |
6.2.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 第43-49页 |
6.2.2 储层成岩作用序列及成岩演化特征 | 第49-50页 |
6.3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0-54页 |
6.3.1 孔隙类型 | 第50-52页 |
6.3.2 特征参数及曲线特征 | 第52-54页 |
6.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4-59页 |
6.4.1 物性特征 | 第54-57页 |
6.4.2 孔渗平面特征 | 第57-59页 |
6.5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59-62页 |
6.5.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59-60页 |
6.5.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60-61页 |
6.5.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61-62页 |
第七章 敏感性试验评价 | 第62-66页 |
7.1 速敏性实验评价 | 第62页 |
7.2 水敏性试验评价 | 第62-63页 |
7.3 盐敏性试验评价 | 第63-64页 |
7.4 酸敏性试验评价 | 第64-65页 |
7.5 碱敏性试验评价 | 第65-66页 |
第八章 储层分类及评价 | 第66-75页 |
8.1 储层物性影响因数分析 | 第66-68页 |
8.1.1 沉积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66页 |
8.1.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66-67页 |
8.1.3 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67页 |
8.1.4 岩石性质和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8.2 储层分类与评价 | 第68-75页 |
8.2.1 评价参数的确定 | 第68页 |
8.2.2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方法 | 第68-69页 |
8.2.3 储层分类与综合评价 | 第69-75页 |
第九章 认识与结论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