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20页 |
1.1.1 轻质碳酸钙概述 | 第13-14页 |
1.1.2 轻质碳酸钙的应用范围 | 第14-16页 |
1.1.3 影响轻质碳酸钙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 | 第16-18页 |
1.1.3.1 原料的影响 | 第16页 |
1.1.3.2 生石灰消化阶段的影响因素 | 第16页 |
1.1.3.3 碳化阶段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1.3.4 表面改性及活化效果 | 第18页 |
1.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20-44页 |
1.2.1 轻质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第20-24页 |
1.2.1.1 物理法 | 第20页 |
1.2.1.2 复分解法 | 第20-21页 |
1.2.1.3 碳化法 | 第21-23页 |
1.2.1.4 乳液法 | 第23-24页 |
1.2.1.5 溶胶-凝胶法 | 第24页 |
1.2.2 杂质离子对轻质碳酸钙制备的影响 | 第24-31页 |
1.2.2.1 阳离子的影响 | 第25-28页 |
1.2.2.2 阴离子的影响 | 第28-31页 |
1.2.3 晶型导向剂的研究 | 第31-44页 |
1.2.3.1 酸类晶型导向剂 | 第31-33页 |
1.2.3.2 醇类晶型导向剂 | 第33-34页 |
1.2.3.3 糖类晶型导向剂 | 第34-36页 |
1.2.3.4 氨基酸、蛋白质类晶型导向剂 | 第36-38页 |
1.2.3.5 表面活性剂、双亲嵌段聚合物类晶型导向剂 | 第38-40页 |
1.2.3.6 Mg~(2+)及其它类晶型导向剂共同作用 | 第40-44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44-47页 |
1.3.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44-45页 |
1.3.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45-47页 |
1.3.2.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1.3.2.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46-4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7-54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47-49页 |
2.1.1 生石灰的消化 | 第47页 |
2.1.2 石灰乳的碳化 | 第47-49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49-51页 |
2.2.1 实验所用原料及试剂 | 第49-50页 |
2.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51页 |
2.3 轻质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 第51-53页 |
2.3.1 轻质碳酸钙的制备过程 | 第51-52页 |
2.3.2 碳化反应装置 | 第52-53页 |
2.4 原料分析及样品表征方法 | 第53-54页 |
2.4.1 形貌观察 | 第53页 |
2.4.2 物相分析 | 第53页 |
2.4.3 元素成分分析 | 第53页 |
2.4.4 碳酸钙白度测定 | 第53页 |
2.4.5 碳酸钙沉降体积测定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原料分析 | 第54-59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生石灰的表征及分析 | 第54-57页 |
3.2.1 生石灰中元素成分及其含量分析 | 第54-56页 |
3.2.2 生石灰形貌及物相分析 | 第56-57页 |
3.3 熟石灰的表征及分析 | 第57-58页 |
3.3.1 熟石灰中元素成分及其含量分析 | 第57-58页 |
3.3.2 熟石灰形貌及物相分析 | 第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镁离子对轻质碳酸钙制备的影响规律 | 第59-78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镁离子添加量对轻质碳酸钙制备的影响 | 第60-63页 |
4.3 生浆液浓度对轻质碳酸钙制备的影响 | 第63-65页 |
4.4 碳化温度对轻质碳酸钙制备的影响 | 第65-67页 |
4.5 不同碳化条件下临界镁钙比的确定 | 第67-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碳酸钙制备中消除镁离子影响的方法研究 | 第78-104页 |
5.1 引言 | 第78-79页 |
5.2 各类晶型导向剂与镁离子的共同作用 | 第79-95页 |
5.2.1 糖类晶型导向剂的作用 | 第79-81页 |
5.2.2 醇类晶型导向剂的作用 | 第81-84页 |
5.2.3 有机酸类晶型导向剂的作用 | 第84-85页 |
5.2.4 络合剂类晶型导向剂的作用 | 第85-87页 |
5.2.5 盐类晶型导向剂的作用 | 第87-89页 |
5.2.6 有机聚合物类晶型导向剂的作用 | 第89-91页 |
5.2.7 表面活性剂类晶型导向剂的作用 | 第91-95页 |
5.3 可消除镁离子影响的晶型导向剂添加量的优化研究 | 第95-103页 |
5.3.1 葡萄糖添加量优化 | 第95-97页 |
5.3.2 EDTA-2Na添加量优化 | 第97-98页 |
5.3.3 柠檬酸添加量优化 | 第98-100页 |
5.3.4 多聚磷酸钠添加量优化 | 第100-102页 |
5.3.5 四种晶型导向剂添加量为1.5wt%时所得样品XRD分析 | 第102-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镁离子及晶型导向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104-133页 |
6.1 引言 | 第104页 |
6.2 镁离子不存在时碳酸钙的生长过程 | 第104-107页 |
6.3 镁离子对碳酸钙生长过程的影响机理 | 第107-112页 |
6.3.1 取样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07-108页 |
6.3.2 取样物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108-109页 |
6.3.3 镁离子对制备轻质碳酸钙的影响机理 | 第109-112页 |
6.4 晶型导向剂与镁离子作用的碳化过程研究 | 第112-132页 |
6.4.1 葡萄糖与镁离子作用的碳化过程研究 | 第112-117页 |
6.4.1.1 取样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12-113页 |
6.4.1.2 取样物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113-115页 |
6.4.1.3 葡萄糖与镁离子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115-117页 |
6.4.2 EDTA-2Na与镁离子作用的碳化过程研究 | 第117-121页 |
6.4.2.1 取样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17-118页 |
6.4.2.2 取样物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118-120页 |
6.4.2.3 EDTA-2Na与镁离子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120-121页 |
6.4.3 柠檬酸与镁离子作用的碳化过程研究 | 第121-126页 |
6.4.3.1 取样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22-123页 |
6.4.3.2 取样物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123-124页 |
6.4.3.3 柠檬酸与镁离子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124-126页 |
6.4.4 多聚磷酸钠与镁离子作用的碳化过程研究 | 第126-132页 |
6.4.4.1 取样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26-127页 |
6.4.4.2 取样物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127-129页 |
6.4.4.3 多聚磷酸钠与镁离子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129-13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七章 铝离子对轻质碳酸钙制备的影响规律 | 第133-137页 |
7.1 引言 | 第133页 |
7.2 高温下铝离子添加量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7.3 低温下铝离子添加量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40页 |
8.1 总结 | 第137-139页 |
8.2 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3页 |
附录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