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在民族地区的实践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7页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选题目的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0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12页
        (一)研究思路第11页
        (二)研究方法第11-12页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12页
    五、相关概念界定与分析第12-17页
        (一)社会第13-14页
        (二)治理第14-15页
        (三)社会治理第15-17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概述第17-26页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第17-19页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过程第17-18页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根本属性第18页
        (三)关于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第18-19页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基本特征第19-22页
        (一)社会治理职责的必要性第19-20页
        (二)社会治理内涵的丰富性第20页
        (三)社会治理对象的人民性第20-21页
        (四)社会治理方法的现实性第21-22页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的现实意义第22-26页
        (一)推进社会治理理念的发展转变第22-23页
        (二)实现社会治理范围的不断扩大第23-24页
        (三)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与手段第24页
        (四)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第24-26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第26-32页
    一、毛泽东的社会治理思想第26-27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第27-32页
        (一)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第28页
        (二)重要领域体制机制建设第28-29页
        (三)社会心理服务体制建设第29-30页
        (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第30-31页
        (五)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第31-32页
第三章 甘南藏族自治州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及问题分析第32-42页
    一、甘南州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第32-36页
        (一)城乡治理第32-33页
        (二)社区治理第33-34页
        (三)社会组织治理第34-35页
        (四)社会事业治理第35-36页
        (五)网络环境治理第36页
    二、甘南州社会治理的特点第36-38页
        (一)多民族性第37页
        (二)环境特殊性第37页
        (三)文化差异性第37页
        (四)人口流动复杂性第37-38页
        (五)公共安全形势严峻性第38页
    三、甘南州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8-42页
        (一)经济发展程度第38-39页
        (二)各民族宗教、文化差异第39-40页
        (三)法制建设有待完善第40页
        (四)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第40页
        (五)公共安全问题第40-42页
第四章 加强和创新甘南藏族自治州社会治理的路径思考第42-55页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为指导的理论创新第42-44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第42-43页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43页
        (三)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理念第43-44页
    二、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动社会治理第44-48页
        (一)深化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第44-45页
        (二)切实把握社会治理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第45页
        (三)加强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建设第45-47页
        (四)发挥民族和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第47-48页
    三、坚持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构建新型社会治理体系第48-51页
        (一)积极发展社会事业第48-50页
        (二)不断优化社会结构第50-51页
        (三)逐步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第51页
        (四)有效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第51页
    四、坚持顶层建设于基层创新相结合,健全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第51-55页
        (一)健全党委领导机制第52页
        (二)健全政府负责机制第52页
        (三)健全社会协同机制第52-53页
        (四)完善公共参与机制第53-54页
        (五)健全法制保障机制第54-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氯化钙及黄腐酸盐对镉污染水稻田土壤的淋洗修复
下一篇:无机硒(Ⅳ)对猪粪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与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