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轿车后扭力梁悬架系统架构的开发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汽车架构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3 有限元理论应用概述与优化设计简介 | 第13-15页 |
1.3.1 有限元基础理论应用概述 | 第13-14页 |
1.3.2 结构优化理论 | 第14-15页 |
1.3.3 系统级数字化建模多学科联合仿真 | 第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汽车架构开发及优化设计技术 | 第17-27页 |
2.1 架构设计开发的优势 | 第17-19页 |
2.2 架构设计的数学描述 | 第19-20页 |
2.3 后扭力梁架构设计描述 | 第20-22页 |
2.4 整车开发的优化技术 | 第22-26页 |
2.4.1 试验设计(DOE)技术 | 第24-25页 |
2.4.2 面向整车性能分解技术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后扭力梁悬架系统架构方案开发 | 第27-36页 |
3.1 底盘平台架构技术方案研究 | 第27-29页 |
3.2 后扭力梁悬架架构方案 | 第29-35页 |
3.2.1 后扭力梁悬架组成 | 第29-31页 |
3.2.2 扭力梁架构性能目标确定 | 第31-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后扭力梁悬架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36-51页 |
4.1 多体系统动力学ADAMS软件简介 | 第36-37页 |
4.2 扭力梁式半独立悬架总成模态分析 | 第37-41页 |
4.2.1 扭力梁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37页 |
4.2.2 扭力梁总成有限元建模 | 第37-38页 |
4.2.3 扭力梁总成模态分析结果 | 第38-39页 |
4.2.4 扭力梁总成ADAMS中柔性体精度验证 | 第39-41页 |
4.3 扭力梁式式半独立悬架刚柔耦合建模 | 第41-44页 |
4.4 K&C特性仿真分析 | 第44-50页 |
4.4.1 悬架K&C试验简介 | 第44页 |
4.4.2 评价参数 | 第44-46页 |
4.4.3 K&C特性分析结果与试验对比 | 第46-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扭力梁悬架K&C特性多目标优化研究 | 第51-65页 |
5.1 多目标优化概述 | 第51-53页 |
5.1.1 多目标优化相关定义 | 第51-52页 |
5.1.2 多目标遗传算法简介 | 第52-53页 |
5.2 优化理论及软件介绍 | 第53-54页 |
5.2.1 优化理论 | 第53-54页 |
5.2.2 Isight软件应用简介 | 第54页 |
5.3 扭力梁结构多学科集成多目标优化设计 | 第54-60页 |
5.3.1 设计分析组成 | 第55-56页 |
5.3.2 设计分析自动化流程 | 第56-57页 |
5.3.3 扭力梁结构多目标优化 | 第57-60页 |
5.4 衬套线刚度多目标优化研究 | 第60-64页 |
5.4.1 衬套动力学模型介绍 | 第61页 |
5.4.2 K&C特性分析 | 第61页 |
5.4.3 设计分析自动化流程 | 第61页 |
5.4.4 优化 | 第61-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65-67页 |
6.1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 第65页 |
6.2 问题和未来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