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4页 |
1.1 概述 | 第10-12页 |
1.2 CORMs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非金属CORMs | 第12-14页 |
1.2.2 过渡金属CORMs | 第14-17页 |
1.3 CO释放的方法 | 第17-20页 |
1.3.1 配体交换 | 第18页 |
1.3.2 酶促降解 | 第18-19页 |
1.3.3 氧化还原诱导 | 第19-20页 |
1.3.4 光诱导 | 第20页 |
1.4 CO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1.4.1 肌红蛋白法 | 第21页 |
1.4.2 红外光谱法 | 第21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双核铁(Ⅱ)化合物([Fe_2(μ-SR)_3(CO)_5X])的合成及其CO的释放 | 第24-51页 |
2.1 前言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31页 |
2.2.1 表征与测试方法 | 第25-28页 |
2.2.2 化合物Fe(CO)_4X_2(X~-=I~-,Br~-)的合成 | 第28-29页 |
2.2.3 化合物[Fe_2(μ-SR)_3(CO)_5X] (X~-=I~-,Br~-)的合成 | 第29-30页 |
2.2.4 CO释放研究 | 第30页 |
2.2.5 化合物细胞毒性评估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50页 |
2.3.1 化合物[Fe_2μ-SR)_3(CO)_5X]的合成及表征 | 第31-35页 |
2.3.2 化合物[Fe_2(μ-SR)_3(CO)_5X]的CO释放动力学 | 第35-42页 |
2.3.3 化合物[Fe_2(μ-SR)_3(CO)_5X]的CO释放机理 | 第42-49页 |
2.3.4 CO释放体系的细胞毒性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Fe(CO)_3I_3]~-季铵盐的合成及其CO释放 | 第51-64页 |
3.1 前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3.2.1 [Fe(CO)_3I_3]~-季铵盐的合成 | 第52-53页 |
3.2.2 [Fe(CO)_3I_3]~-季铵盐CO释放 | 第53-54页 |
3.2.3 [Fe(CO)_3I_3]~-季铵盐的生物兼容性评估 | 第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3.3.1 [Fe(CO)_3I_3]~-季铵盐的合成 | 第54-57页 |
3.3.2 [Fe(CO)_3I_3]~-季铵盐的CO释放和动力学分析 | 第57-60页 |
3.3.3 季铵盐红光诱导释放CO研究 | 第60-62页 |
3.3.4 CO释放体系的细胞毒性 | 第62-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水溶性[Fe(CO)_3I_3]~-碱金属盐合成及其CO释放 | 第64-72页 |
4.1 前言 | 第6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4-66页 |
4.2.1 钠、钾盐及单铵盐的合成 | 第65页 |
4.2.2 CO释放 | 第65页 |
4.2.3 生物兼容性的评估 | 第65-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0页 |
4.3.1 三种盐合成与表征 | 第66-67页 |
4.3.2 三种盐在生理盐水中的CO释放和动力学分析 | 第67-69页 |
4.3.3 三种盐的生物兼容性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总结 | 第72页 |
5.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5页 |
附录 铁羰基化合物的~1H NMR表征和~(13)C NMR表征 | 第85-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