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7-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及来源 | 第7-8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8-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1-16页 |
1.2.1 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发展进程 | 第11-14页 |
1.2.2 国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程序化变电站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2 变电站程序化控制的相关技术和标准 | 第18-29页 |
2.1 传统变电站与程序化控制变电站的对比分析 | 第18-24页 |
2.1.1 变电站程序化控制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1.2 程序化控制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结构比较 | 第19-21页 |
2.1.3 程序化控制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优缺点比较 | 第21-24页 |
2.2 实现变电站程序化控制的基础条件 | 第24-26页 |
2.2.1 统一的通信标准 | 第24-25页 |
2.2.2 全面的变电站监控系统 | 第25页 |
2.2.3 程序化控制变电站对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要求 | 第25-26页 |
2.3 变电站程序化控制的三种方案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NS3000S程序化控制系统在淮河变电站的设计应用 | 第29-41页 |
3.1 NS3000S程序化操作变电站系统选用和分析 | 第29-32页 |
3.1.1 NS3000S系统的结构分析 | 第29-31页 |
3.1.2 NS3000S系统功能和性能分析 | 第31-32页 |
3.2 各个功能层的实现方案 | 第32-35页 |
3.2.1 站控层实现方案 | 第32-33页 |
3.2.2 间隔层的解决方案 | 第33-34页 |
3.2.3 过程层的解决方案 | 第34-35页 |
3.3 基于IEEE1588的程序化操作变电站时钟同步网络设计 | 第35-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淮河站程序化改造中需要新增的设备与通信转接模块设计 | 第41-61页 |
4.1 程序化操作改造中需要新增的设备 | 第41页 |
4.2 需增加完善的控制系统 | 第41-43页 |
4.3 电子式互感器设备的选型和使用 | 第43-46页 |
4.4 设备通信转接模块设计 | 第46-59页 |
4.4.1 设备通信转接模块的需求分析 | 第46-47页 |
4.4.2 设备通信转接模块的总体设计 | 第47-48页 |
4.4.3 设备通信转接模块的各部分电路设计 | 第48-57页 |
4.4.4 以太网转光纤设计 | 第57页 |
4.4.5 通信接口的性能测试 | 第57-59页 |
4.5 变电站程序化改造中过程的注意事项 | 第59-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