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0页 |
1.3.1 商住综合体景观空间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2 新古典主义建筑景观空间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3 总结 | 第9-10页 |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10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4.1.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0页 |
1.4.1.2 与新中式古典主义景观的区别 | 第10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2 商住综合体与新古典主义相关分析 | 第12-15页 |
2.1 商住综合体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2.1.1 商住综合体 | 第12页 |
2.1.2 商住综合体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2.2 新古典主义建筑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2.2.1 新古典主义建筑 | 第13页 |
2.2.2 新古典主义建筑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2.3 商住综合体景观空间 | 第14页 |
2.4 新古典主义风格景观 | 第14-15页 |
3 新古典主义商住综合体景观空间分析 | 第15-18页 |
3.1 新古典主义商住综合体景观构成要素 | 第15-16页 |
3.1.1 建筑 | 第15页 |
3.1.2 道路铺装 | 第15页 |
3.1.3 小品 | 第15页 |
3.1.4 水景 | 第15-16页 |
3.1.5 植物 | 第16页 |
3.2 新古典主义商住综合体景观空间特性 | 第16页 |
3.2.1 审美特性 | 第16页 |
3.2.2 商业特性 | 第16页 |
3.2.3 生态特性 | 第16页 |
3.3 新古典主义商住综合体景观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3.3.1 空间平面的机械布局 | 第16-17页 |
3.3.2 硬质景观的过度应用 | 第17页 |
3.3.3 雕塑小品的比例失调 | 第17页 |
3.3.4 植物品种的单调选择 | 第17-18页 |
4 新古典主义商住综合体景观空间设计案例研究 | 第18-25页 |
4.1 郑州尚东城商住综合体 | 第18-20页 |
4.1.1 项目简介 | 第18页 |
4.1.2 空间布局 | 第18-19页 |
4.1.3 景观特色 | 第19-20页 |
4.1.4 总结 | 第20页 |
4.2 濮阳未来花园 | 第20-21页 |
4.2.1 项目简介 | 第20页 |
4.2.2 空间布局 | 第20页 |
4.2.3 景观特色 | 第20-21页 |
4.2.4 总结 | 第21页 |
4.3 福建尤溪水东商住综合体 | 第21-22页 |
4.3.1 项目简介 | 第21页 |
4.3.2 空间布局 | 第21页 |
4.3.3 景观特色 | 第21页 |
4.3.4 总结 | 第21-22页 |
4.4 宁波广洋海尚国际 | 第22-23页 |
4.4.1 项目简介 | 第22页 |
4.4.2 空间布局 | 第22-23页 |
4.4.3 景观特色 | 第23页 |
4.5 郑州世界港丽园 | 第23-25页 |
4.5.1 项目简介 | 第23页 |
4.5.2 空间布局 | 第23页 |
4.5.3 景观特色 | 第23页 |
4.5.4 总结 | 第23-25页 |
5 新古典主义商住综合体景观空间设计原则及手法探讨 | 第25-28页 |
5.1 新古典主义商住综合体景观空间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 第25-26页 |
5.1.1 整体设计,协调商住空间关系 | 第25页 |
5.1.2 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参与性 | 第25页 |
5.1.3 尽量突出地域特色 | 第25页 |
5.1.4 保留古典主义的艺术气质 | 第25-26页 |
5.1.5 满足现代的生态性要求 | 第26页 |
5.3 新古典主义商住综合体景观空间设计的一般性表达策略 | 第26-27页 |
5.3.1 空间定位 | 第26页 |
5.3.2 布局特点 | 第26页 |
5.3.3 交通组织 | 第26页 |
5.3.4 小品构筑物 | 第26页 |
5.3.5 植物景观配置 | 第26-27页 |
5.3.6 商业空间 | 第27页 |
5.4 小结 | 第27-28页 |
6 惠州白云坑商住综合体景观空间设计 | 第28-35页 |
6.1 背景分析 | 第28页 |
6.1.1 地理区位条件 | 第28页 |
6.1.2 交通环境分析 | 第28页 |
6.1.3 自然气候条件 | 第28页 |
6.1.4 历史人文条件 | 第28页 |
6.1.5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8页 |
6.1.6 项目机遇与挑战 | 第28页 |
6.2 整体设计 | 第28-30页 |
6.2.1 项目定位 | 第28-29页 |
6.2.2 设计理念 | 第29页 |
6.2.3 设计愿景 | 第29页 |
6.2.4 空间布局 | 第29-30页 |
6.2.5 区域景观控制策略 | 第30页 |
6.3 详细设计 | 第30-35页 |
6.3.1 居住区景观设计 | 第30-31页 |
6.3.2 商业区景观设计 | 第31-32页 |
6.3.3 交通人流设计 | 第32页 |
6.3.4 照明设计 | 第32页 |
6.3.5 景观铺装设计 | 第32页 |
6.3.6 景观构筑物设计 | 第32-33页 |
6.3.7 有氧夜跑道路设计 | 第33页 |
6.3.8 植物设计 | 第33-35页 |
7 总结 | 第35-36页 |
7.1 总结 | 第35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个人简介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